办了VIP还要收50元提前点映,营销鬼才?还是吃相

会员管理CRM
单仁行
2019-12-19

最近有一部特别火的电视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追?

这部电视剧,就是《庆余年》。

这部电视剧除了剧情很不错,因为十年前就是网络的热门小说,到今天也排在前几位。

它的热度还因为腾讯视频跟爱奇艺推出的50元预看6集的超前点播服务,而让热点达到了顶峰。

当然,这个热点有点负面。

本来充会员就是为了免广告,结果有VIP广告就算了,现在又在预点播模式上打主意,收费还高得吓人,一举惹火了不少腾讯视频跟爱奇艺的VIP用户。

要知道,50元看6集,这个价格哪怕是在国外视频网站里,也是少有的高价。

比如美国的类似的网站Netflix,它的月费虽然10美元起步,但会员可以完全不用看贴片广告,还能观看平台提供的所有内容。

看来国内的视频网站,除了有“VIP中P”之外,各方面都开始接轨国际了,包括价格。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的“庆余年”事件,很可能就是腾讯和爱奇艺的“一次试探”。

也就是说,通过“撇脂式定价+价格歧视+订阅服务+会员体系”这套组合拳,来把付费会员中的有钱人筛选出来。

满足他们的想要一次把剧集追完的需求,来把内容用最高的价格卖给他们。

养成习惯之后,以后推出更高的价格更好的内容,这群高价值用户也能接受。

虽然这个举措一出,必然会有很多人会反对,但是也会有小部分人理解。

但可以预见的是,以后视频网站的会员再次付费观看剧集的情况,只能是只多不减。

为什么呢?这里面有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国内的视频网站,连年亏损。

前段时间,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表示,爱奇艺的会员费可能会率先提升。

从爱奇艺公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虽然营收达到了创纪录的74亿元,但净亏损为37亿元。

继6月爱奇艺宣布付费会员突破1亿大关后,腾讯视频紧随其后也迈入付费会员亿级俱乐部。

尽管如此,各家视频网站但仍避免不了亏损。

第二个原因,优质内容并不便宜。

就拿这次的《庆余年》来说,它是2018年1月开拍的。

那个时间节点,影视行业正处于历史高位,“演员天价片酬”是普遍现象,这也导致了电视剧的制作成本普遍偏高。

由于电视剧行业存在时差性,行业高点产出的《庆余年》在如今的行业低点播出,购片成本却并不会随之下降。

为了回收这部分高昂支出,腾讯视频自然会有些急功近利。

所以现在观众们缴纳的高昂费用,其实就是给去年演员们的高片酬买单。

第三个原因,会员红利趋于饱和。

自2019年以来,爱奇艺、腾讯视频的付费增长纷纷放缓,这是目前各大视频网站的普遍状况。

因此,会员拉新和会员盈利结构优化成了各大视频网站的首要任务。

既然拉新越来越慢,甚至无望,要提高营收只能走两条路,一是拉高会员费,二是让已经付费的人,为了内容再多掏点钱。

虽然这两条路走到底都是殊途同归,毕竟目的都只有一个——多赚点钱。

撇开这些不谈,我们再回到引发众怒的根本原因——定价。

为什么两家视频平台,都要定一个这么高的价格呢?这就要说到一个定价方法,叫做撇脂定价法。

什么叫做撇脂定价法?简单点说叫高价法,

它指的是在新产品上市之初,将新产品价格定得较高,在短期内获取厚利,尽快收回投资。

就像从牛奶中撇取其中所含的奶油一样,取其精华,随后再把价格降下来,以满足大众的需求水平,所以称为“撇脂定价”策略。

你会发现,在科技数码领域的产品,在刚推出的时候定价都比较贵,后来就会越卖越便宜。

比如90年代末上市的大哥大,我买的第一部大哥大在94年,花了24800,比现在的iphone不知道要贵多少倍。

但大哥大作为一个新奇炫酷的通讯工具,在当时作为身份的象征,那些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还是愿意给这个钱的。

而随着大哥大退出舞台,那些运用撇脂定价法的制造商,也赚了个盆满钵满,转头就依样画葫芦地卖起了手机。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撇脂定价法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它的劣势也很明显。

也就是定位的高价,会淘汰了很多用户,即牺牲一定的销量,换取高额利润。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使用撇脂定价法呢?

首先,要找到市场中的高价值人群。

高价值人群,即市场中对价格不敏感,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有一定购买能力的消费者,他们就是最愿意为产品付出溢价的那群人。

举个例子,爱马仕有一款包包,价格2、30万左右一个,不但很贵,还得排队,据说排队已经排到了3年半以后。

买的都是谁呢?当然是中国的富婆们。

其次,要有技术做护城河。

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有技术壁垒的新兴行业,比如大疆无人机。

别看大疆的无人机贵,但在这个领域,放眼全球,并没有一家品牌,技术能够比得上它,这就是它的优势。

最后,自身品牌在市场上要有一定的影响力。

是否可以运用撇脂定价法,很多时候要用品牌的影响力来检验。

在上世纪有个日本品牌,几乎凭一己之力,定义了简约风格,在消费者心里建立了强有力的品牌形象。

这个品牌叫做无印良品。

只不过,随着近几年相似的品牌陆续出现,无印良品也开始降价了。

说回这次的事件,实际上,两大视频网站的这套定价组合拳并没有打错,错的是视频平台的做法,太不近人情。

试想下,你开会员资格就是为了追剧,但后来突然被告知想看最新的剧情,你得加钱。

作为消费者,肯定是不情愿出这笔钱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从剧集上线就订好规则,针对不同用户提出不同的规则。

当然,我们能理解的是,在播出方刚开始,他们也不知道这部剧集会多受欢迎,火还是不火。

所以出现这样的规则,作为商家来说,也是能理解的。

比如想跟着普通VIP更新速度的,就每周按部更新;

想看超前点播的,提前“攒钱”、做好“心理准备”。

当然,国内的视频平台,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还需要更多的尝试。

只不过,用户不是绵羊,在没提供优质内容反而是各种限制的话,很多用户会离开平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