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产品人的敏锐嗅觉?

产品开发
产品狗的思考
2019-04-19
最近有一件事情特别困扰我:
我大四快要毕业了,拿到了英国化工硕士offer,房子学费也交了,但同时也做了半年产品,深深的爱上了产品,接下来的一年读的专业和产品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在国外实习也不好找,我很困惑,现在弃读不可能了,那怎么样才能不实习又能保证不掉队呢?因为最好的提升方法就是实践加理论,我或许可以通过阅读加网课提高我的产品理论能力,但我没有办法通过实习证明我有能力,从而达到求职的效果。
我是理工科,想做产品,一是很有热情因为饱受做实验发文章这种对社会贡献度不大的行为摧残,二是理工科学习能力强突击很快,但我目前处境很尴尬,因为出国会念多一年化工,这样会导致我脱离产品的最前线和做产品的实践。昨儿刚面试完腾讯,面试官建议我多丰富自己的产品经历,这点让我很愁,我目前只有一个暑假可以丰富经历了,出国之后找实习不太可能,您有什么建议我在国外也可以保持在产品前线不掉队,经历能提高嘛,我觉得产品真的很有趣,一是能实在的帮助到人解决问题,二是实现我自身价值。
我目前想的一个办法是,广泛使用各类产品,分析每个产品的逻辑并写出来,来提高自己对产品的敏锐和思考。
产品是个神奇的岗位。
所有你觉得可能和它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技能等等,在你深入掌握并驾驭之后,一定会发现,在你处理产品工作时,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0年前,我从事的是市场企划方面的工作,后来历经重重磨难转岗产品。回头看,那些年的市场策划工作带给我的收获,至今仍对我现今的产品工作,产生不少助力。
不论是迅速了解全新行业的业务,还是更全面思考产品所植根的商业逻辑,都要拜其所赐。
接下来的5-10年,是一个逐步弱化管理(对人的管理,或者中层管理)而强化专业的时代,产品这样一个说新不新的岗位,也在逐步走向细分和专业化。
就当下来说,你会发现招聘市场上的产品岗位,对专业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经理这个群体,不再能像过去十年那样,随便更换赛道了。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互联网是万物互联和万物在线的时代,而没有任何一个人有精力深入去掌控所有事物。
因此,在产品这个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岗位上,必然会衍生出各种各样基于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细分岗位。
化工行业我不是很了解,但我相信那里面也一样饱含机遇,也会面临需要被互联的那一天。
你自己说,最好的提升就是实践加理论,确实如此。但我认为一个偏年轻的行业和岗位,相比较理论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不断实践和不断沉淀。
在这个相对年轻的行业和岗位中,所有人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少部分人分享出来的理论,也仅仅对过去的项目负责。
所以,保持产品人的嗅觉,善于发现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勤于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尝试提供产品化解决方案(好的产品方案并不一定是信息化方案),是决定你能走多远、飞多高的核心因素。
我并不认为你出国去学化工,就会出现你所说的掉队的情况。
一个合格的产品人,能否做好产品工作,最核心的因素永远不是:身在何处,所学是什么。
相反,就算有那么多身在国内的人,每天做着产品的工作,但能达到及格线的又有多少呢?相信你也认为,合格者其实只是少数人。
所以,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中国,学化工专业还是学其他专业,都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你是否是,以及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人。
这一点不用再去纠结。
然后,你说想去广泛使用各类产品,分析产品的逻辑。
希望可以通过这样,来保持产品的嗅觉和敏感。
我并不完全认同,这并不是一种能有效达到你目标的做法。
并不是说,分析别人的产品没有价值。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做,得出的结论和获得成果,可能天差地别。
为什么会这样?
根源在于,做事时是否已经确立目标。
没有目标作为基本前提和思考框架,重复再多也只会收获索然。
我还是建议你从身边、工作、生活中发现问题,再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保持产品嗅觉的核心因素。
至于分析他人产品,那不过是为解决你发现的问题,提供些许参考罢了。
要知道你吃一万个馒头,也不见得能学会蒸馒头。但如果你尝试过,失败过,你再吃到别人蒸的馒头,就会发现单纯作为一个吃客,所无法察觉的信息。
最后送你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以期共勉。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