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资本主义倒过来?丨关于拼多多的20条思考

营销管理
策略人藏锋
2023-12-06

2023年12月06日早,拼多多市值达1905亿美元,再度超过阿里的1843亿美元。虽说是一方巅峰对另一方低谷,但也预示着拼多多有与阿里一战的资本。

相比马云的“用望远镜都看不见对手”和黄铮(2016年)说“我们这个团队可能跟阿里团队差了20年”,似乎黄铮更显保守。接下来我从要点式的逻辑,把自己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部分思考不一定全面,但也希望从不同维度,和大家一起探讨。

1. 把资本主义倒过来 2016年,黄铮在公众号写了一篇关于“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文章,大致的意思是:“穷人的抗风险能力弱,需要向富人买保险,这进一步促进了财富从没钱人向有钱人的转移。因此放大了资本的力量,所以说保险是资本主义的极致。那有没有一种可能,穷人把自己未来某个点的需求和规划(自己的需求,肯定比别人更清楚)给到供给方,从而降低组织生产的不确定性,帮助实现资源以及资本的更有效配置。以此,可以成为跟供给方谈判的资本,让产品更便宜。”黄老板举了羽绒服的例子,天肯定是要冷的,是可以预期的,有一部分人就有买羽绒服的需求。 其实阿里的双11预售也是做类似的事情,但拼多多会做得更极致,就像拼多多做低价和用户为中心一样。这个思路还挺有意思,“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社会再分配模型,或者说是一个初代模型,算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博弈。这也是黄老板一直想说的C2M(消费者-工厂),相当于用消费者拼团的逻辑向供给侧索要定价权。 进一步往下思考的话,需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需求端,这个规模要足够大,订单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跟供给端谈判的话语权。关于联名订单,黄老板提了两个逻辑,先付定金或基于信用记录。当然,前者比后者折扣更高。后者的话,门槛更低,订单量也会更大,但很可能导致链条的断裂,因为没有实实在在的沉没成本,没有束缚机制嘛。但从长远来看,当契约精神深入人心和惩罚机制足够完善的话,兴许也是一种思路。当然,也可以还有一种思考方式,平台可以基于大数据模型,对每个用户设置信用评分等级,达到一定的积分,就可拥有自己的“信用券”。可以通过无订金预订来提前下单,平台作为担保方跟工厂谈。相当于买家端的信用,由平台来担,以平台牵头给工厂吃下定心丸。甚至,做得更激进的话,平台可以自行承担订金费用。当然,这就要看平台对于买家的信用等级的大模型,能不能做到精准预判了。 二是供给端,卖家生产的效率要足够高。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从产品预订到收货之间的时间敏感度是非常高的。从这几年快递追求效率的极致,就可看出来了,快也是电商价值的一种。对于供给端来说,在当前环境下,供应链的极致高效也是必须建立的壁垒之一,特别是在拼多多这个平台的“极致性价比”的语境之下。三是平台端,作为攒局者,需要对买家和卖家建立足够的信任基础。在组织上,有没有一种可能,不同品类之间建立一个类似“工会”的角色,对每个品类上的买家和卖家做定向分析,建立一个专属于这个品类的大模型,然后拿着联名订单代表消费者去跟工厂谈。

‍2. 倒也不用刻意神话拼多多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过阿里,倒也不用刻意神话拼多多,毕竟是阿里的低值(阿里巅峰市值为2022年11月的8291亿美元)vs拼多多的高值。 资本市场就是这样起起伏伏,信心都是动态的。拼多多是否已经完成超越,这个不好说,但起码已经成为阿里的强劲对手。马云以前说过用望远镜也看不到对手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无需刻意神话拼多多的逻辑在于,要看电商平台这条大船驶向哪里,以及能否穿越惊涛骇浪。

3. 是拼多多的里程碑,但绝非是电商的胜利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阿里,是拼多多的里程碑,但绝非是电商的胜利,确实让人五味杂陈。阿里因为战略激进和监管政策,目前市值仅为巅峰时的22.2%。当前,是拼多多的黑马时刻,也是阿里的老骥伏枥。

4. 关于下沉市场关于下沉市场,有一段黄铮的采访,他的回答是“只有在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这是下沉人群,我们关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用户有很多面,而拼多多满足的是其中一面。拼多多吸引的并非是只追求低价的用户,而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他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也会用9.9元买一箱苹果,这与他的消费能力没有关系。传统公司才用一线、二线、三线来划分人,拼多多满足的是一个人很多面的其中一面。”其实这个现象,可以参考心理账户(对于不同方式赚到的钱,心理感受不一样,花起来的逻辑也是不一样的,哪怕都是100块钱)的思考逻辑。不同方式赚的钱和不同品类花的钱,考虑的因素是相通的。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的钱必须花,但有的钱可以省。主要是看对不同品类的预期值,毕竟于我们而言,它们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5. 总体迎来消费降级的时代每一个经济周期之下,都需要特定的产品来接,消费升级和降级都是在经济周期的背景之下。对于很多一二线城市的人而言,消费降级的体感太强。当大家对于未来收入预期不看好的情况下,转而消费就会变得保守。真穷发生之后,紧接着可能就是真香警告,过往膨胀的预期,发现其实也不是不能降一下。这是一场保守的胜利,也希望从未来看看今天,“是一场胜利的保守”。

6. 拼多多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拼多多是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根据农产品极度分散的特点,用平台将小农户直连消费者。以此,用农产品打响首战。接着以农产品广人群和高复购的属性,提高用户群和活跃度,为其他品类打基础,同时也是打一二线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产品是各个城市等级的共性刚需品类,承担着渗透品类的角色。所以说,它既是切入口,也是破题点。

7. 靠农业起家拼多多是靠农业起家的,这个题破得妙,出生自带“政策正确性”。宏观方向上,平台型企业,特别是达到一定经济体规模或者说社区经济体,便多了一分社会责任。大规模经济综合体,自带社会属性。中观行业上,中国农产品的特点是“两超一低”。“两超”,是超大规模和超高度分散。因此会导致两大发展弊端,一是层层分销多轮加价,卖到消费者手中更贵了,而生产者依旧是微薄利润,从社会层面相当于“与民夺利”。二是多次转手,延长产品交付时间,对于生鲜行业来说,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耗损率(合格产品数量的减少)及缩短保质期(产品价值的拉低)。“一低”,是农产品的线上率非常低,若能整合,具有广大的需求空间。线上化,解决的是效率问题。因为是生鲜,所以库存周转一定要足够短。微观是对于拼多多自身的战略而言,农产品属于“强品类,弱品牌”的赛道,强品类在于消费频次高,直接带来的市场规模,呈现出的是居民消费占比高。其次是弱品牌,这个赛道集中度非常低,跑出来的品牌极少。 消费频次高,直接带来的是消费者对平台的粘性高,以此助力拼多多成为渠道品牌。同时,农产品对于各个城市等级人群需求的普适性,也使得它成为渗透一二线城市人群的重要钩子。弱品牌,则是直接让拼多多在与卖家谈价的过程中,占据主导权。黄铮退了之后,据他的说法,目前想更往前走。从解决农产品流通领域到更往前的附加值领域,在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提升农产品本身的健康、环保。 中国的农产品市场高度分散,分散在相互独立运作的小型农村生产基地中,由于没有销售渠道,所以非常依赖经销商的营销和分销。在这个过程中,又经过了多轮提价,也是另一个维度的“谷伤贱农”。由于农产品极低的流通效率,不少农户被迫过早收货农产品或使用过量的防腐剂,以免变质并延长保质期,而消费者最终支付更高的价格和只能得到劣质的产品。因此,这个生态似乎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8. 短决策路径的极致化拼多多,做的是缩短决策路径的极致化。拼多多没有“购物车选项”,在催促决策上便有两个,一是低价,二是购买,不给你“先加入购物车,下次再买”的心理预留空间。当然,这个跟品类和价格也有很大关系,它本身无需长时间考虑。

‍9. 践行低价定位拼多多践行低价的市场定位,不论是口号“拼着买·才便宜”还是APP首页的一级入口的限时特卖、9块9特卖、免费领商品、补贴多人团、现金大转盘的首页频道等等,都在有效执行这一定位。

10. 仅退款“仅退款”,是拼多多以用户为中心的激进模式,并且做到高效执行。什么叫真香,这就是。甚至在买家找卖家售后说某个产品质量不行的时候,平台直接介入,来个仅退款。对于其他电商平台的端水大师,拼多多直接做到“一边倒”。当然,这样不免寒了不少卖家的心,毕竟总有少部分买家是“为了仅退款而仅退款”。 前不久拼多多商家的“揭竿而起”便是一个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是平台的赛马机制,就是拼谁的供应链更强,谁能做到成本和效率的极致化以及质量的稳定性,以此来对抗仅退款的可能性和承受性。 在面对小微企业时,平台无疑有绝对的谈判权,只是这个试探对方“韧性”或者说“容忍度”的时候,就看怎么把握这个度了。

11. 大多数人性价比如果一味把拼多多看成低价,就是略显得片面。拼多多是把大多数人的性价比做到极致。消费者购买肯定是因为划得来(垄断另算,毕竟没得选),划得来就是收益高于成本。消费者不会仅仅因为你低价就买你,消费者购买产品一定是本着性价比去的,毕竟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有属于自己特定的评判标准。所以你会看到有些产品,有人买,有人不买,有的人就觉得值,有些人就觉得不值,主要看适不适合了。大可不必用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个人群,不然就是绕不去的“罗生门”(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判断谁对谁错)。消费者永远都在追求性价比,这个性价比就是觉得值,自己觉得值,那就买呗。

12. 行业鄙视链很多行业都存在鄙视链,但看待问题的时候,鄙视链不应成为束缚自己思考的链条。就像黄铮所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圈子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一个地方的非主流很可能是另一个地方的主流。”对于更广大的10亿普通人而言,通过消费变得没那么普通,就是消费升级。买的产品比之前更好一些,价格划算一些,也是一种升级。

13. 供给端拼多多面对供给端,是从低价出发的逻辑。一开始找的是“大需求品类,弱品牌产品”,平台有跟它们谈判的能力。还有就是清库存的逻辑,最初拼多多扮演了不少企业的下水道渠道。作为处理尾货和滞销产品的重要平台,特别是需要换季清仓的快时尚产品。

14. 平台与卖家的博弈拼多多更多面向的是产品品牌,有品牌力的品牌自带议价权,这是一次关于定价权的博弈。哪怕是跟大品牌合作,也是开始先从经销商入手。恰逢白牌出走淘宝之际,拼多多相当于来了一次“无缝链接”。

15. 流量的权重拼多多是以价格定权重。就像是在菜市场,大家的产品差不多,你卖得更便宜,我就给你市集里最好的位置。所以,越有价格优势的卖家,就卖得越好,卖得越好,就越有价格优势。

16. 拼多多的主要类目拼多多占比前三的品类是水果生鲜、家居生活、服饰箱包。

17. 拼多多的砍一刀不同城市级别的人,对于砍一刀的容忍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对于砍一刀,是砍在了自己的逆鳞上。而砍一刀在另一群人眼里,也不过是社交中的一个打招呼而已。

18. 基础设施与战略合作拼多多在整合农产品起家时,得益于拼团、微信支付和快递等第三方基础设施对下沉市场的覆盖。同时,更得益于战略合作伙伴腾讯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它的快速入局打好了坚实的原点人群基础。

19. 拼多多和阿里对于下沉市场的战略前期的淘宝走的也是低价策略,然后假货遍地,于是渐进性集中整顿。最后出了天猫,消费升级,吸引很多大牌进驻。而拼多多是把低价当成一个持续性的战略,走的都是“拼着买·更便宜”的策略。而淘宝则是从产品吸引力(淘你喜欢;淘我喜欢;淘,我喜欢)到内容吸引力(太好逛了吧)的逻辑。两种战略无可厚非,主要看你服务哪一群人,战略就是做选择,只是有些宏观环境确实很难预料。

20. 拼多多如何解决信任的问题拼多多自带初期的“假货属性”,它是如何解决消费者的顾虑呢?最直接的就是“假一赔十”,在注明假一赔十的产品上,只要你收到的是假货,就可以得到十倍现金券的赔偿。有一些产品推出“先用后付”功能,可以0元下单,先用后付。收到商品确认是正品,主动或自动收货后,才会实际付款。 最难的是用户的积累,当有足够的用户,自然就吸引正品的到来,以及跟他们谈条件。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