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卖吗?价格说服力之化骨绵掌

营销管理
陈文中小站
2019-06-24
在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看来,苹果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公司,这似乎理所当然。
但真实情况是,苹果刚进入手机领域时,人们的反应是:咦,一个电脑公司跨界做手机了,它的手机领先吗?可靠吗?价格合理吗?值得我买单吗?
价格里面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一不小心就可能翻船,即便如苹果也不能例外。
苹果早期的 Apple Lisa是世界上首台图形化电脑,由于价格过高,消费者并不买单,最终成为了一款失败的产品。
所以,创新产品上市时,人们对其并不了解,当然对定价也就心存疑惑,如何让人们觉得价格物超所值呢?
最好的办法,把新产品功能分解为人们大脑中已经熟知的产品概念,并做价格对比。
第一代iPhone发布时,作为一个新入局者,基础版定价为499美元,高于当时市面上主流智能手机品牌PALM、黑莓的价格。
那时,iPhone的品牌影响力还没有深入人心,如何让人们感觉iPhone值这个钱?
乔布斯将iPhone分解成了3个人们熟知的概念:音乐播放器(iPod)+移动电话(诺基亚/黑莓)+上网设备(手机浏览器普遍附带的)。(其实以iPhone领先性来说,这个类比并不能很贴切的说明)
在最后公布价格环节,他是这样来做价格说服的。

一个IPOD音乐播放器要199美金,一部像PALM这样最新的移动电话要399美金。
而革命性的iPhone不止是一部iPod,一部移动电话,一个上网设备,并且远远比他们强大,宽屏、视频、手指触控、Safari浏览器...,iPhone该卖多少钱呢?
4G版本只需要499美元。
乔布斯巧妙的用分解产品概念来做价格说服,即便是新入局者的iPhone,也成功的征服了发布会的亿万观众。
但无数的互联网初创公司,明明有着概念领先,体验一流的产品,却最终因营收难以为继,现金流枯竭而死。很多时候,他们是败在了蹩脚的价格说服策略上 。
这是我在用的大纲类笔记产品—幕布,你可以把它看做XMIND思维导图和印象笔记的混合体,可以结构化的写作和整理笔记。
这是我之前的文章<哪些价值百万的PPT,是如何写成的>,通过幕布这种笔记产品来搭建骨架,再去不断的丰富血肉。

这是幕布的产品购买页面,9块钱一个月,算良心价了吧。

可是仍然有很多人嫌贵。可以在幕布的公众号留言中看到,很多人希望“收费再低一点”,相信我,如果5块钱一个月,还是有人嫌贵。
因为价格是否划算这件事情,并非由价格决定的,而是由消费心理决定的。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通过分解产品概念来引导用户,让他们对价格的评估,由产品本身的主观感受,切换到与外部环境中的同类关联产品中。
对于幕布,他的同类关联产品是印象笔记和Xmind思维导图。印象笔记是12块一个月,Xmind思维导图是32块一个月。
这是我设想的幕布的价格说服文案。

在和Xmind及印象笔记的对比下,9块钱/月就显得超级划算了。
还有一类产品,看起来价格低廉,但由于不能带来眼前的收益,消费者并不会买单。
例如保险,虽然一年意外险费用可能不到200元,但买保险带来的好处并不能马上体现出来。
所以人们愿意花200块来盘油焖小龙虾来犒劳自己,也不愿意花钱买份保险。
所以怎么能让人们感觉到只花一点点钱就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这是平安保险的意外险价格说服文案:“飞机意外事故赔偿高达800万,最低每天不到3毛钱。”,看起来非常划算。

那么飞机这种交通工具, 发生致命空难的概率有多高呢?
另据麻省理工学院(MIT)统计学教授阿诺德·巴尼特(Arnold Barnett)介绍,一个人平均每天可以飞行一次,持续400万年,然后才会死于致命的空难。

所以对于保险这类产品来说,把价格分解到天这种细小的颗粒度,和潜在的巨额收益相比, 来帮助人们转化为购买决策。
但传统保险公司价格说服力仅仅体现在售前文案上,而新型的互联网互助产品,价格策略天然体现在交易模式上,更具有杀伤力。
以蚂蚁金服下的互联网互助平台“相互宝”为例,短短上线6个月,用户量直接窜升到5000万。
“自己生病,可获众人帮助30万;若他人生病,帮助一人不超过0.1元。”这是相互宝的价格说服文案,看起来非常有吸引力。

潜台词就是每次投保不超过1毛钱(成本低的可以忽略不计),患大病可获得30万赔偿(巨额赔偿)。
但这1毛钱只是每次分摊的价格,一年累计分摊下来要多少钱呢?总成本并没有直接体现在互助宝的产品页面中。
经过查阅资料才知,用户每年所有累计的分摊,188元封顶,超过部分由蚂蚁金服负担。
相互宝这类互联网互助平台之所以获得爆炸式成长,它并没有强调总成本,他只强调了每次交易车成本1毛钱,比起传统保险,体验感非常好。
除了保险,最近这两年出现的零售付费会员产品,很多也采用价格分解策略做卖点,例如银泰的付费会员卡,每天1块钱,折上再9折。
总结:价格可以采用两个维度来做分解,产品概念分解和最小化成本分解,分解的本质是为了降低人们的决策感知成本,从而转化为强大的价格说服力。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