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与国货,新欢与旧爱,谁才是CS门店的未来?

渠道经销商
市场部网
2018-12-11
化妆品报

曾经孕育出一大批本土化妆品品牌的CS渠道,正在与“相濡以沫”十余年的本土品牌渐行渐远。
12月6日,进入中国21年的欧莱雅集团召开了一场名为“新势能,共赢CS新时代”的会议,定向邀约了CS渠道的50家连锁。这是欧莱雅集团近十年以来第一次专门针对CS渠道举行专场会议。
一位欧莱雅高管表示,过去十几年CS渠道一直是本土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今后这一局面将逐步转变为国际品牌主导。甚至传出了欧莱雅将首次单独针对CS渠道推出定制系列产品,并有望按照CS渠道的利润分配结构进行运作的消息。
欧莱雅对化妆品专营店这个渠道似乎正从举棋不定到重磅出击。与欧莱雅的策略相似,资生堂、宝洁也在今年相继加大对CS渠道的投入。
与此相反的是,曾经孕育出一大批本土化妆品品牌的CS渠道正在与“相濡以沫”十余年的本土品牌渐行渐远。
一位百强连锁负责人直言,本土品牌当前与CS渠道疏离,主要是源于许多品牌产品创新不够,还在线上渠道进行无节制促销。这种行为让实体渠道感觉被当做韭菜一样收割,不信任感越来越重。
无论是百强连锁,还是中小型连锁,CS渠道与本土品牌,这对曾经天作之合的恩爱夫妻,开始演变成一对怨侣,双方的合作越来越谨慎。
对本土品牌而言,一些一线品牌的战线已从CS渠道转移至更宽广的KA百货渠道和电商渠道,在全新的赛道上竞争。渠道的多元化意味着资源的分流,流量一直在下滑的CS渠道从本土一线品牌那里获得的可分配资源越来越少。
而我们近年在走访市场过程中,发现CS渠道和本土品牌的联系弱化并非某个区域市场现状,而是发生在全国大部分市场的趋势。在福建、浙江、安徽、云贵等市场,我们看到很多连锁都开始去本土品牌化。如,从此前的五大主力护肤品牌减至三个,SKU数量上也开始向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倾斜,甚至有更激进的门店将本土品牌销售占比从两年前的80%降低到当下的20%。
一夜之间,本土品牌彷佛成为了CS门店的弃儿。这个趋势与去年屈臣氏中国的策略调整如出一撤。
而前些年一直忽视CS渠道的外资品牌和进口品牌却越来越重视CS门店。
不仅是欧莱雅集团,就在今年,资生堂特别推出“心链接”计划,希望深度挖掘CS渠道门店BA的价值,并重新梳理“门店-BA-消费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除欧莱雅、资生堂这些龙头企业外,近年来涌入CS渠道的进口品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外资品牌和进口品牌在当下如此重视CS渠道其实不难理解。在电商渠道爆发式增长之后,中国化妆品零售市场还未进化出一个可靠的、规范的渠道,而CS渠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之后,已拥有相对规范的市场准则,还有着巨量的市场潜力,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当可观的业绩增量。
进口品牌蠢蠢欲动,而本土品牌却步履维艰。进口品的狂欢与本土品牌在CS渠道的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反转是否一定意味着本土品牌即将失去CS渠道这块珍贵的阵地吗?
未必。
谁能够最终获得CS渠道门店的认可,取决于谁能够为门店提供最迫切需要的价值。
在CS渠道发展初期,有门店就有客流,利润则是门店最为看重的需求,新兴的本土品牌以其他所有传统渠道无法想象的分配结构满足了门店的利润需求,而国际品牌无法做到。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CS渠道当下的需求,不难发现,在渠道多元化、实体门店客流不断下滑的当下,门店的最大需求已经从利润逐步让位于客流,谁能够给门店带来客流,客观上就可能为门店带来利润。
而实体门店客源与线上渠道有所不同,价格折扣已经不再是持续吸引消费者进店的最大动力,优质的产品成为门店与消费者沟通最重要的桥梁。
伽蓝集团董事长郑春影在谈及这个问题时也表示,“依靠价格折扣驱动的品牌会成为渠道和消费者最先抛弃的对象,而只有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消费者才会认可品牌,也会认可门店。”
事实上,从目前市场现状来看,CS渠道门店最先抛弃的更多是本土二三线品牌。
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许多本土品牌并没有在产品端实现创新,不能开发出帮忙门店吸引客流的产品,但却一直维持着原有的价格体系。
但对渠道而言,无论是代理商三五折拿货还是门店五折拿货,这一默认规则都是建立在品牌进行大规模电视广告投入的基础之上。而随着电视广告资源的价格暴涨,大部分二三线化妆品企业已无法再进行类似的广告投入。
没有创新的产品支撑,也不再有电视广告的投入,代理商和门店谁还愿意继续合作?
归根结底,对于门店来说,本土或者进口的身份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品牌的产品真正能够吸引消费者。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