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8点建议

营销管理
市场部网
2017-07-18
微信公众号:唐晓涵

有本书叫《西方主宰多久》,其中有个观点:人类花了几十亿年,才学会磨石头。
相比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互联网进化这件事放进历史长河里,那就是沧海一粟,就像一只年轻的小猴子,蹦跶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星河。
互联网的本质是科技的进步,想想挺有意思,我们通过几十亿年进化,让自己可以劳动和思考,再通过爆炸性的科技来解放自己,制造智能机器人来取代自己,让自己无需思考和劳动,会不会有一天,我们被自己亲手制造出来的科技所毁灭?被自己亲手制造的机器人所取代?
有个笑话,我一个女性朋友说,如果智能机器人真的要取代我们,首先取代的是男人,智能机器人永远取代不了女人,因为女人的思维方式是绕来绕去,琢磨不透的,男人的思维方式却是直线性的,情商高低决定是否被取代。
这种观点当然是女权主义,要知道,在科技领域,大部分技术操控者其实是男性。
回到我们的主题。
第一,没有传统企业,只有传统思维。互联网更像是一种工具。
互联网不是一个行业,互联网的本质上一种技术/模式/思维方式,互联网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有人说,互联网正在开创新的文明和时代,这话我是不认同的,但是我同意,我们这代人,从商业角度,的确幸运的历经着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过程,我们见证着互联网在提高各行各业的效率,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每个行业如同每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都在为用户和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某种需求。
互联网不是难以逾越的山,也不是摸不透的理论,它就是我们的工具,只有理解和学习互联网,才能善用这种工具,帮助我们提高传统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激活人力资源,释放品牌价值。反之,不理会,不理解,拒绝拥抱,那么这个企业就是真正的传统企业,它面临的会是越来越大的挑战,和迟早会到来的颠覆性改变。
第二,什么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互联网如何作为工具能帮助传统企业转型?
不是任何传统企业都适应互联网+,我们要判断产品特性是否符合互联网特性,能否发挥互联网的价值,有如下几个方面:
是否聚合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是否通过互联网和用户互动的特性,网聚了人的力量;是否打破了中介和利用了闲置资源,实现有效连接;是否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对标这些特点,如何互联网没有帮助我们实现这些要素,说明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价值,如果有,则说明我们是符合互联网+的大势所趋。
做一个网站,运营一个公众号,开发一个app,这不等于互联网+,这只是入门,敲门砖,非常基础的第一步,互联网+运营不是那么容易,如何设计产品,如何吸引用户,如何留住用户,让用户持续使用并且口碑相传,如何做好活动运营,通过事件话题引爆营销,如何做好......才是转型互联网+运营的真正价值所在。
第三,转型互联网+,要不要融资,怎么花钱?
很多传统企业老板有多年的积累,不屑于融资,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
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一般是在企业内容建立互联网事业新事业部,或者实验小组,在原来的业务基础和多年沉淀之上的阿米巴组织经营,或者开设独立的互联网公司,注入新的团队力量,融资后,利用资本力量快速推动业务发展。
因为,融资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这是必然的,效率提高的重要的是决策效率提高。其次,互联网项目的要快,快鱼吃慢鱼,快,是互联网项目成功的关键,快速突破是主要目标。再者,保持独立性,灵活性,和主动权,这个时候的竞争对手已经改变,不是传统企业同行,而是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或者BAT,要遵守互联网公司的运作规律,把持最活跃的竞争优势。
更重要的是,有钱才能聘请专业团队人才,人是互联网项目成功的关键,聚集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把事情做出价值,做的好玩,有未来,有钱才有人,才能成事。
第四,用户需求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驱动。
用户需求是互联网产品的一切源点,也是核心驱动力,与之相悖的,大部分传统企业的错误做法是:自嗨,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而不是用户。
嗯。一开始就错了,后面走的都是弯路。
通过与很多传统企业老板沟通,我深入思考,为什么他们会倾向于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而不是用户?根源在于:资源。他们认为,我有强大的资源垄断优势,行业沉淀,政府背景,核心技术门槛,所以,我认为的需求是对的。
恰恰是这个“我有”,成为失败的主因。我们看一些成功的互联网案例就知道,其实行业背景,没那么重要,比如雷军做小米之前,就没做过手机,奇虎没有做过杀毒就做出来360,腾讯百度都是工程师创业起家,而他们的共同点恰恰是用户需求驱动产品,纯粹的质朴的挖掘用户,与用户沟通,牢牢把握需求,设计和开发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在加上优势的资源,才能让互联网+成功落地。
第五,互联网产品的第一批用户建议从年轻人开始。
我有个朋友,最近想投资一款互联网品牌快销品,在人群定位上,他一直很纠结是面向有经济实力的中年人,还是90后年轻人。我说,既然定位是互联网品牌,那面向人群第一批种子用户一定是年轻人,85后90后00后年轻人,算是互联网原住民,我们伴随互联网成长,喜欢新鲜,开放,喜欢试用,也喜欢传播和分享,也是互联网产品持续发展的传播者。
我们看很多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案例,也是从年轻人开始引爆,比如我前文提过的案例江小白,喜茶,故宫淘宝等。先抓住年轻人,不管他们有没有消费实力,业务多么传统,让他们先带动产品和用户整体发展,抓住年轻人的喜好,把产品做的好玩,新鲜,简单,这样才会形成用户口碑效应,呈现爆发下增长。
第六,做别人做不到的,才能让用户喜好并且记住。
不管做传统品牌,还是互联网品牌,个人觉得,差异化核心优势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就是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让用户记住你,喜欢你,持续成为你的用户。
比如我们寄快递,大部分人会选择顺丰,为什么?即使比较贵,因为它快!次晨达。比如我们选择外卖,美团,饿了么,百度,你会选谁?谁最快,服务更好,更便宜,免配送费就选谁,用户都是懒的,记不住三个以上同类产品,所以一定要有个别人做不到的核心优势,因为互联网产品,只有第一,第二,没有第三,京东为什么布局物流,就是未来解决送货速度的问题,形成比淘宝更快的口碑。
快,是小米雷军的秘诀之一。产品可以不完善,核心功能要抓得准,运营可以出错,但是调整要快,小步快跑模式逐步提升效率,满多客户找我们做战略规划的,其实这个东西挺虚,传统企业就喜欢做战略,画宏图,定计划,其实发现很难落地,提了一堆虚的表面文章,而实际上我们运营互联网产品大部分都是边学边做,边做边调整,变量因素太多,无法制定较长时间的产品计划, 因此, 无论什么产品,什么运营周期,都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
第七,关于外包商的问题。
互联网运营本身是个复杂庞大的工程,需要产品,技术,运营,市场多个部门构成,各个部门之间密切沟通,双向反馈,快速协作。在项目初期,很多公司选择把技术外包,开发阶段从成本角度考虑是可以的,如果是技术依赖较强的产品,后期就必须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产品上线只是开始,后期需要不断完善,获取用户,根据用户需求改进,更迭,外包就很难做到无缝协作。像运营,产品和市场这些核心部门,建议自己组建团队,根据项目所处阶段,寻找适合的外脑顾问合作,比如像我们深圳冲格新媒体,就会根据客户项目的实际阶段,量身定做适合的新媒体战略和战术方案。
第八,关于变现。
一款好的互联网产品,往往是先有用户,达到一定数量以后,才产生收入,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很难一开始就设计到位,要通过不断运营,用户积累,不断尝试而实现,规律都是相通的,对用户做有价值的事情,聚焦海量用户,自然就有变现。
变现也取决于战略层面,做点,还是做线,做点就是深入做好一个产品,成为产品型公司,做线就是做成平台,进入一个生态,让互联网更好的链接,聚集更多产品型公司,两个选择并没有好坏,相对说,平台型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小,比如最近有投资人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做一款新媒体线上培训产品,也就是平台,我掐指一算,找同行一聊,一千万投资只是个烧钱的起步价,想想还是务实点吧,先做好产品,小而美,成为优秀的产品型公司,也是价值很大的。
最后,是个心态问题,晓涵认为,做互联网产品,还真需要有鸿鹄之志,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就要有霸气和决心,成为该品类的第一,以行业碾压者的姿态出现,做的与众不同,因为,互联网产品,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END——
来源: 唐晓涵(ID:tangxiaohan007)
市场部网——领先的市场人职业服务平台,工作好帮手,职业助推器。关注市场部网微信公众号:市场部网(ID:scbw2006),每日收市场资讯、营销干货,与百万市场人每日进步一点点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