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染上鸡汤瘾的?

内容营销
市场部网
2015-09-01
第一财经周刊

2015年上半年,应该没有哪本书能红过由264个字和96张黑白线稿组成的涂色书《秘密花园》了。你就算没涂过,也应该看到有朋友正在涂。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涂完不晒等于没涂。
《秘密花园》引发的涂色书效应简直要让整个实体出版业看到新的希望。虽然画画涂色在平板电脑上也能做,但纸和笔才是这种所谓治愈功效的主要贡献者,这是目前所有高级的技术手段都爱莫能助的——人家反的正是你这新技术你这方便高效好吗?
绘画附带治愈效果这种说法,要找理论依据也是有的。比如西方的心理学就会用绘制曼陀罗的办法来减少人的焦虑情绪。有研究发现人们在画过曼陀罗后,自我觉察及主观幸福感会有显着提高。但一本涂色书红到周围的人都在涂且都声称平静了超脱了治愈了,肯定有哪里不对嘛。所有的毛病都能用同一种药治愈这种事情,难道不像某种骗术?
好啦,骗术倒也不至于,现在让我们重新再来看看这个案例,它的起承转合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儿熟悉?“学会放下、专注,你能获得平静,成就感”,多么像我们常说的心灵鸡汤范式。所以你不妨这么理解,涂色书其实就是披了新马甲的鸡汤。
一说到鸡汤,就不用多解释了,人人都有体会。“心灵鸡汤”原本是一本畅销书,后来它成了一类文章的代名词,“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现在,涂色书让我们知道鸡汤绝不只有文章和语录的形式,鸡汤的天地可大着呢。
市面上常见的鸡汤类型主要分两种,励志派和安抚派。励志派用一切自然现象、数学规律教人努力奋进,安抚派诉尽“有一个朋友”的故事劝人放下执念。简言之,它们是一些漂亮的正确的废话。
客观地讲,鸡汤应该是中性词,这两年因为四处泛滥才被人们赋予了一些贬义属性,但两性、健身、旅行、教育这几类公众号制造的各种鸡汤还是获得了很高的转发率。对于鸡汤,永远是有人在嘲笑,有人在相信,还有人在一边嘲笑一边相信。而当一个变种的鸡汤——比如治愈系涂色书—出现时,大家的警惕性会相对低一点,所以一开始埋单的人会特别多。这就像马云说的那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心灵鸡汤之所以受欢迎,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来解释。就是说人总会倾向于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一描述十分空洞。大家相信星座、血型也都是一个道理。
所以道理其实就是这样简单,大部分鸡汤都害处不大,但我们也别让自己产生依赖性,因为它也确实用处不大。另外,跟风最不好,比如看到涂色很流行也去凑热闹,结果解压不成反而把自己搞得很烦躁——已经有新闻报道说有人涂到头晕眼花恶心想吐得去看急诊—你说这是图啥呢?如果最后发现商家搞出这一本《秘密花园》的真实目的其实只是想卖掉更多的涂色笔,消费者是不是得疯掉啊?
好啦好啦,最后这句是我们说笑的。说真的,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心灵鸡汤的的马甲列表
你能一眼就识破心灵鸡汤文,但你能认出这些鸡汤的变种吗?
1、涂色书
《秘密花园》这样线条复杂的涂色书显然不是儿童的玩具。几乎所有的公众号在推荐它的时候都要反复强调《秘密花园》的治愈性,造成一种谁涂都会好看的错觉让大家大可以放心大胆地买来追求自己的inner peace。但现实情况是,没点儿美术功底的人涂的就是会惨不忍睹。说白了,他们打着艺术创作书籍的幌子,本质上卖的还是鸡汤,或者彩色铅笔?哈哈哈。

2、饮料外包装
除了社交网络,饮料包装已然成为了心灵鸡汤出镜率最高的地方。可乐瓶上会印一些文艺又向上的台词,某个牌子所有的果汁和乳制品饮料的包装上都印着闪耀着励志光芒的人生箴言。甚至于有一种号称“年轻人的第一台冰箱”的冰箱,每格抽屉都印有“你就是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再不努力,这个世界就没出路了”这样的话。

要是把它们全带回家,关上冰箱门一排饮料都在自顾自地说着“你心情不好,你要喝果汁”“不爱晒太阳,你要喝果汁”,打开冰箱想给自己来盘排骨,却迎面就撞上了“你再不努力,这个世界就没出路了”这生活是多进退不得呀。
3、汪峰
一种摇滚鸡汤。据说早几年《萌芽》一类的杂志所渲染的文艺中青年的标配,是开着吉普听着汪峰自驾去西藏。早些年汪老师还没有占据半个华语歌坛的时候,他就在自己的前9张专辑的117首歌曲中活用孤独、生命、自由、迷惘、光明等30多个词汇,披着摇滚的外衣给大家灌下了不少鸡汤。自从开启了“你的梦想是什么”式搭讪之后,汪峰在《中国好声音》里也变成了鸡汤担当。

4、《意林》《读者》
作为学生时期最受推崇的课外读物,《意林》《读者》一直坚持着语文书式的大众文学审美范式,用“我有一个朋友”“我曾经的一段经历”“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如是我闻”风传达着各种温暖人心的教化。它和心灵鸡汤同宗同源,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写得顶好的那些成了印成铅字的美文,写得差些的就成了公众号里的长文章。

5、TED
TED有一类演讲者,并不是讲重大的发现发明,也不是告诉观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分享的往往是一些人生感悟。比如袁姗姗告诉大家每天有几万个陌生人来骂她,她不低头不流泪努力练好马甲线,不过接下来她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和大家分享练马甲线的秘诀,转而开始说就这样,她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洗刷了过去的冤屈。这种有点心灵鸡汤意味的演讲在国内的TED里更多一些。这大概和中国人习惯喝鸡汤的饮食习惯也有关系。15分钟,刚好煨热一小碗鸡汤。

6、偶像剧
大部分偶像剧里,女主角通常都长相普通、身世普通、IQ普通、工作普通,但是凭借《宫心计》中总结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一通用准则加上机缘巧合、阿Q精神以及一根筋最后就能够人见人爱,成就事业,嫁给高帅富,走上人生巅峰。虽然剧情各有不同,但是主旨始终如一,可以看做真人演绎版的心灵鸡汤。

7、公司培训
大部分公司里的培训,教一些实际有用的技能课程有之,散播鸡汤的亦有之。比如那个着名的,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和一张白纸,把它们分别揉成一团后展开,扔在地上用脚踩。这类通过“无论遭受怎样的蹂躏,钞票的价值没有减少,白纸却成为废纸”,告诉你“只要有价值,你遇到困难、受到挫折、被人唾骂、被踩在脚下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是张白纸而不学习”的类比启发式鸡汤,早晚有一天就会沿着一位美国教授→一位哲学家→某大佬→马云→李嘉诚的路径最后出现在你的直线经理的培训课上。
8、选秀节目
长相普通、学历一般、性格平凡的主人公加上生活给予的不公,比如自己的才艺被人看不起、父母不支持、家人病重/离世、因生活拮据不得不去做一些比较社会底层的工作,但他们都没有放弃且最后站上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用自己锻炼多年的才艺获得了数万人的掌声。这种题材老套的情节在那些选秀节目里不仅每期都俯拾即是,而且还可以一季又一季地上演。

当然啦,对我们大部分平凡的普通人来说,能够想象的生活的极致状态也不外乎如此,所以咱也不能够太去苛责选秀节目的导演没有创意。
9、陆琪
陆琪老师都直接在他那篇名为《干了最后这碗鸡汤》的博文里承认自己是“鸡汤陆”了,我们也不为难他了。

为什么鸡汤这么有市场?
除了脆弱的内心,还有很多理由让心灵鸡汤火了起来。
1、社交网络让传播途径变得便捷
从古书《菜根谭》到现代诗人汪国真老师,必须承认,鸡汤亘古存在。但能付印成册的书往往要经过大浪淘沙,于是从前的鸡汤存量一直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有点儿类似“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但随着社交网络兴起,从李开复、陆琪、俞敏洪到各种粉丝一两万的公众号,自制一碗鸡汤放上网,接着不管质量好坏总有人/水军/僵尸粉转发,也就让大家日常接触的心灵鸡汤开始成几何倍数地增加了。
2、营销文化
社交网络的兴起也让商家意识到,抓住粉丝就是王道。粉丝怎么来呀?比起硬广,更高明的办法显然是打感情牌。知道你最近不高兴,那我就多说些体己话,让你心甘情愿地时常来看看我,顺便就看到了我的广告,甚至直接把广告藏在鸡汤里。这就造成了一堆网络营销专家天天憋着劲地发各种能戳中大家的话语,直接导致鸡汤生产过剩。
3、鸡汤本身有好的story telling
大部分鸡汤都会采用故事的形式,由一段经历起头然后诉说感受,其中包含了场景式描述以及通感式体验。比如这一碗:“0.9和1.1都和1差0.1,但0.9的10次方=0.3486784401,1.1的10次方=2.5937424601,所以生活中只要你每天努力一点点,几年后的生活就会大不相同”这种简介式鸡汤背后也有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支撑,特别容易被人们接受。
其实这就是营销中所说的“要推销自己,就得‘说好故事’。”虽然很多鸡汤都涉嫌偷换概念,但乍看起来还挺能引起共鸣的。大部分品牌营销以及创业者在找投资方的时候都可以试着学一学心灵鸡汤的story telling法。都说乔布斯会讲故事,那句“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我一起改变世界?”称得上是经典的鸡汤。
4、人人都有学习小学语文的后遗症
要说我们最早接触的“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解释一个励志向上的道理”的文章,那无疑是在小学课本上。比如幼年华盛顿砍倒了家里的樱桃树,向父亲承认错误后得到了原谅;一只老乌鸦把两只小乌鸦带大,自己费尽了体力,老了,再也飞不动了,两只小乌鸦也长大了,但小乌鸦没有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捉来虫子给母亲吃。虽然后来证实它们都是假的,但这种理解一个道理的形式却影响着我们对“道理”的接受模式,通过一个小故事获取一个大道理成为了大家最愿意接受的形式。

5、可能和懒也有关系
有网友曾经将心灵鸡汤精辟地归结为励志心理学的一种—注意,励志心理学并不是心理学。英国着名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认为励志心理学的崛起,是因为“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它轻描淡写地就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简单来说,就是它让大家集体犯懒不爱独立思考,天天盼着“做到这几点,不用很麻烦很累我就可以成功。”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