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增长,决策的圆心是用户。不是产品,不是渠道,不是流量。
可能你觉得这是废话,谁不在乎用户呢?真不一定!
1)饮料、零食、烟酒、日用百货,这样的高频低客单品类,过去是以渠道为中心。
首先是即时性需求,依赖高密度的线下渠道;
其次这个品类成长在供给稀缺的时代,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铺好渠道就不愁卖,这是过去的情况。
现在情况变了,外卖配送非常成熟,线上渠道也能解决即时性问题。
但核心要素就变了,线上平台要围绕用户需求展开。比如关键词、商品图和描述、sku组合、营销活动、用户评论、私域等。
2)房、车、教育,这样的高客单低频品类,过去是以商品为中心的。
核心在商品本身,而不是用户视角。
典型的案例,在雷军讲小米SU7手机可以放在这里、雨伞可以放在那里的时候,用户惊呼太方便了!
更吃惊的是传统车企,他们在想:这有啥可说的?难道不应该讲发动机和悬挂吗?
能理解了吧,不是每个行业都是以用户为决策圆心的。
以渠道或商品为中心,更适合之前“供给为中心”的时代背景。
进入到供给过剩和存量市场这样的阶段,就要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机会也在这里。
提到用户是中心,如何做好用户经营呢?
核心有两个思维方式:转化和精细化。这篇文章先讲精细化。
把用户做分类,再做更精确的策略,去触达用户。把每个局部做到最优,达到整体最优。
从实操层面来说,精细化思维有三个步骤:分类、策略、触达。
其中,用户分类是核心,其他两个要素是水到渠成。
做好用户“分类”有两个原则:
1)规模vs质量的平衡
2)优势vs机会的差异化
用东鹏特饮这个案例,讲精细化思维,以及用户分类的原则。
东鹏以蓝领用户为中心,去设计包装、铺渠道、做定价,年营收破百亿,在销量上超过红牛。
在用户人群选择上,东鹏甚至整个功能饮料品类,这样的探索过程:
这个品类的老大以前是红牛,所以讲到东鹏探索的过程,就必须从红牛讲起。
粗暴理解红牛有三种,泰国的、奥地利的、中国的。最早泰国红牛上给劳工、卡车司机等体力劳动者,缓解疲劳、提升劳动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