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年轻化,是众多企业的营销课题。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直接的营销策略,有的空喊口号——“年轻人心目中的第一款XXX”,有的低价销售——“年轻人缺乏消费力所以要降价”,有的跨界联名——“和潮流品牌联名就能打动年轻人”,一般操作猛如虎,但最后效果大多不佳。
究其本质,它们并没有解决年轻消费者的根本问题:文化共振。
90后和Z时代,他们是互联网的产物,他们与70后80后的消费意识大相径庭,他们接受的文化形态更具网感,他们追求的生活理想更加乌托邦。
因而——品牌打造的产品必须与其向往的文化共振:①审美共振,颜值就是购买力;②观念共振,意识就是消费圈;③场景共振,场域就是驱动力;④兴趣共振,趣味就是信任状。
简而言之,品牌年轻化只有一句话:年轻人喜欢啥,你就给它啥;年轻人在哪里,你就去哪里;品牌要与年轻人打成一片。
本篇文章,将以中国最老最丑最鱼龙混杂的白酒产品为例,告诉你品牌年轻化的几个关键要素,让你轻松掌握几个品牌年轻化的方法。
01 审美共振:产品改头换面
大多数白酒品牌,审美停留在上个世纪,瓶型都从中国瓷器的瓶型延伸而来,并没有强大的视觉锤和辨识度,很难脱颖而出。
中国的白酒包装,给人一种浮华的设计理念,大片用色、设计浓重、构图复杂,与互联网工业化产品的极简审美呈现两极分化。
而欧洲的烈酒、韩国的清酒、日本的烧酒,它们的形态多样、设计简约、审美高级,更受年轻人喜欢。
年轻人并非崇洋媚外,而是他们对于颜值具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是消费时代的产物,更尊重“第一眼”审美印象。
想要实现品牌年轻化,必须要让产品包装改头换面,不要微创新,而要抛弃原有审美趋势,进行异类创新、大幅创新、冒死创新。
比如无印良品的透明水包装,如果用到白酒包装上,一定会与更多年轻人产生审美的共振。
颜值即正义的时代,让消费者一眼就爱上,是品牌营销的重中之重。
02 观念共振:传播轻松拿捏
消费者有很多与生俱来的观念,比如北方人爱吃饺子,南方人爱吃汤圆,这些都是自生环境和文化造成的结果。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时代的烙印,60后70后听广播长大的,他们的文化偶像是崔健;80后90后看电视长大的,他们的文化偶像是周杰伦;到了00后10后,他们刷手机长大的,他们的文化偶像是更多顶流网红明星。
不同时代的人,价值观念完全不同。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话术和圈层,要用适合当代年轻人的语境和年轻消费者沟通。
比如,白酒这个产品,如果还用酒桌文化和年轻人沟通,就会引起反感。年轻人情愿喝精酿,也不愿意喝白酒。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喝白酒的场合,都是给长辈敬酒、给领导敬酒,而不是发在内心的和朋友交心聊天。
也就是说,在白酒文化中,年轻人找不到放松的感觉,他们自然就不爱喝白酒,他们更喜欢待在酒吧里,摇着头摆着尾,喝鸡尾酒,也不愿意喝白酒。
为什么呢?因为在白酒中,年轻人没有自己的“文化识别”,他们根本找不到自己,更不像主动消费。白酒品牌想要打动年轻消费者,必须传递不一样的观念。
“平级”的观念在我看来比较关键,当白酒没有功利性之后,才可能真正走进年轻消费者的生活。“白酒是中年人的社交工具,不是年轻人的生活良药”,这个魔咒不打破,白酒年轻化就是无稽之谈。
倒不如让白酒纯粹一点,回归“独酌”的观念,少点成年人的油腻,多点玩乐与趣味,白酒品牌才可能真正年轻化。
03 场景共振:布局年轻人生态
年轻人天生需要自己的阵营,以此与中老年人划清界限。营销界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争。
当可口可乐强调自己是“正宗可乐”“经典配方”的时候,百事可乐找到了破局之点:因为经典,所以显老。于是,百事可乐就主打“年轻一代”,从可口可乐那里夺得了不少份额。
白酒行业的营销场景,涉及了大大小小的国宴、家宴、喜宴,却几乎都放弃掉了年轻人的生活场景。所以,才给了后来者江小白空间和机会。
白酒品牌年轻化,必须打入年轻人的生活场景,①开拓年轻场:开白酒酒吧、搞白酒音乐节、冠名年轻人喜欢的节目(老村长都做了,其它品牌反而没动静);
②开拓新电商,执言酒馆在小红书上卖货卖那么火,竟然没有品牌照抄?去到年轻人聚集的兴趣电商,B站能不能做?闲鱼能不能去?只要年轻人喜欢的场所,你都占领了,品牌自然也就年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