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研究是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起手式,这其中可以分为两步:一步是理性的市场调研(Market Research)。
它来自于脚踏实地的走访,与消费者面对面的座谈,资料收集整理的案头工作,以及严谨客观的数据分析等。
另一步是感性的用户洞察(Customer Insight)。
洞察是对消费者心理的抽丝剥茧、直指本质,找到某种特殊的、具体的心理现象,洞察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融入广告营销人的经验、直觉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完成从消费者研究到制定策略、形成创意的关键一跃。
“洞察”可能是广告营销人挂在嘴边、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过虽说洞察如此重要,但对于“什么是洞察”我至今没有见过一个业界公认的定义,不同人的理解五花八门;
而落实到“如何找洞察”的实操上,亦缺乏标准步骤和流程,洞察似乎纯靠广告人的天份、体悟和灵光乍现,其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无比玄奥。
说得艺术一点,洞察要靠缪斯女神垂青、妙手偶得之;科学一点,可以说洞察依赖移情能力,需要对消费者的所思所想感同身受;而直白一点,实际上找洞察纯属靠猜,我见过每个广告人在描述自己的洞察发现时,总是以“我觉得”开头。
前文我们谈到各种吃饭场景,想必大家已经意识到,消费者在吃饭时要完成的任务不同,关键在于社会关系不同。
陪家人吃饭关注菜品的健康营养,让家人吃好;跟朋友吃饭全看热闹和快乐;请客人吃饭重视体现尊重和档次;与恋人吃饭在乎氛围和表达爱意。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很多生活场景都带有社交属性,典型如吃饭、喝酒。在这些场景下,人们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个人口味和偏好,还要考虑他人感受,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
如果不关注场景及场景下的社会关系,只谈“吃饭”这个需求本身,那我们可能会认为消费者要求的全部就是口味、食材品质、安全、营养、健康。打造餐饮品牌,只需请个好厨子即可。但这与实际的消费心理及其行为相去甚远。脱离场景谈需求,是一件危险的事。
即使消费者还有很多场景是个人化的,所购品牌产品只是个人使用,但人作为社会动物,向来重视自己的社会形象与地位,并时刻关注别人如何看待我们自己。
诚如《乌合之众》一书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反映到购物上,我们在购买前会非常注重产品口碑和品牌流行度,在购买后还特别在意他人评价与反馈。购物本就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一部分,而这个形象往往是一种社会角色,交织着一众社会关系。
上一篇文章咱们已经谈到,场景代表某种社会规范,是社会关系的具象呈现。场景面向不同的对象和社会关系,决定消费者形成怎样的生活任务,进行产生具体的需求和购买行为。这就是说,消费者需求受社会关系驱动,在决策时需要表达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因此,真正的洞察应该是理解场景下的社会关系。
还是用购车这个例子来说明。通常人们买车,主要动因是他工作了,通勤距离远;他结婚了,汽车是配套大件之一;他生孩子了,一家三口没车出行不便。
还有我们看欧美电影,有一个常见剧情是孩子成年、去读大学,于是父母给买一辆二手车。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推动了消费者产生实际购车需求和行动。
多年前我看过一部经典电影《怀胎九月》,片中休·格兰特和朱丽安·摩尔饰演一对同居多年的恋人。
男主人公休叔在得知女友意外怀孕后,一时颇有些难以接受。因为孩子的到来,意味着他要放弃自己的业务时间和爱好、放弃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放弃养了多年的猫,尤其是还要放弃他心爱的红色法拉利跑车。
摩尔对此伤心欲绝,毅然决然搬出两人同住的房子,打算独自生下孩子;而休叔在看到孩子的B超录像带后,被新生命所打动,终于完成了心理建设。
最终他卖掉了心爱的跑车,换成了一辆5座家用SUV,并带上求婚钻戒决心去挽回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