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营销推广、品牌建设的出发点,是回到消费者行为模式上去思考,如此我们才能知道品牌营销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当我们开始做营销,首先关注的是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也就是“信息搜集-对比评价-购买行动-分享扩散”的行为链路,从中寻找用户触点,影响其购买行为。
而消费者之所以会产生购买,是因为他有需求。人的需求来自于欲望和生活场景的叠加,这两者基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
比如一个消费者想买一台豪华家用车,如理想L9或问界M9。
这个购车需求可能是因为他已婚有娃,需要购车带全家人出游(生活方式和场景,场景带来具体的购买任务);
以及,他潜意识中希望自己被看作潮流先锋、时代精英和顾家人士,所以买新能源豪华旗舰SUV,而不是买燃油款经济性MPV(自我认知和欲望)。
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再向前追溯,则来自于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人格、个性、情绪、态度、认知、学习等)和外部文化世界(家庭、圈层、社会阶层、参照群体、流行文化、亚文化等)的共同影响和作用。这其中充满了太多难以言说、营销难以触达的因素,咱们暂时就不讨论了。
简而言之,我们做营销就是干两件事:一是激发需求,二是影响决策。
首先,要激发消费者对你的品牌产生兴趣和消费意愿,让他意识到你的产品能解决他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其生活所需且对其很重要、意义重大,让其产生强烈拥有的渴望、欲望。
其次,才是影响其决策过程,让他在购买同类产品时对你形成偏好,优先选择或者指名购买你,从而在对比考虑环节战胜其他竞争对手,最终达成购买。
对于营销来说,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对消费者购买的总体影响。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两类广告案例。
一种是品类占据式广告。
举个例子,妙可蓝多。
过去几年,妙可蓝多投放了大量广告宣传奶酪的好处,尤其是反复大量投放“奶酪就选妙可蓝多”这一广告。
这句话就是妙可蓝多的品牌主张,像这类广告语常常被称为品牌定位语,其目的就是通过强调自己在奶酪市场的地位从而占据品类,确保消费者在买奶酪时首先想到妙可蓝多品牌。
得益于广告的大量投放和品牌知名度的迅速提升,2018-2021年间,妙可蓝多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大幅提升。但是好景不长,2022年其净利润就开始下滑,2023年更是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大降。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妙可蓝多实现总营收40.49亿元,同比下滑16.16%;归母净利润0.63亿,同比下滑53.9%。2024年5月,#妙可蓝多市场三年蒸发365亿#还因此登上微博热搜[4]。
妙可蓝多前后的这种鲜明对比,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强势广告轰炸,带来妙可蓝多在奶酪市场的渗透率大幅提升,很快就将这个存量市场给榨干了,市场空间接近天花板。
现在妙可蓝多必须开拓新市场,吸引并说服那些平时不吃奶酪的人吃奶酪,从而开拓第二增长曲线。
但显然,光喊一句“奶酪就选妙可蓝多”不能激发消费者吃奶酪的兴趣,推动人们去吃奶酪,其作用只是在消费者已有奶酪食用习惯前提下,影响人们选择妙可蓝多的机率。
而且奶酪并非刚需食品,奶酪棒作为儿童零食可替代性很强,但它却并不能替代牛奶。妙可蓝多无法获得新人群,其广告投放效果必然持续走低,且边际效益递减。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妙可蓝多的广告,并且应该记住了这个品牌,但问题来了,你买了吗?
雪上加霜的是,妙可蓝多吸引来伊利、光明、君乐宝等众多品牌布局奶酪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陷入红海拼杀,产品毛利率也快速下降。
过去三年间,我在各种行业峰会上做“品牌增长”为题的演讲,经常举妙可蓝多的案例来说明起品牌打法的先天缺陷,增长难以维系(有PPT页面和峰会照片为证)。
这不是针对妙可蓝多,而是我认为其打法代表了营销界的一种典型套路和思维误区。
我平时有随手拍广告的习惯,以下这两条广告也是我最近两年在机场、高铁站拍到的,如“专业运动耳机,就选韶音”、“橄榄油我只爱欧丽薇兰”,这一类广告就是典型的品类占据式广告。
它们共同的问题是——
首先,占据品类只能影响决策,却难以激发需求。只有当消费者早已产生需求、进入购买决策阶段、对该品类有固定消费习惯时,这一类广告才起作用。通俗来讲,就是橄榄油爱欧丽薇兰没问题,但问题是消费者不爱橄榄油;奶酪就选妙可蓝多没问题,问题是人们不吃奶酪。
在此情形下,做大规模广告投放的确能让消费者记住品牌,并建立一定的品牌认知,但不足以改变他的态度和行为。甭管你广告投多少,消费者就算知道你、记住了你,但是他就是不吃也没有用啊。
其次,占据品类的前提建立在品类规模足够大的基础上。当品类本身规模有限,用户数据不足,占据品类则没多大意义。
很多新产品、新品类做营销都存在这个误区,总是把大量费用花在占品类、提渗透上,但是消费者对其产品和品类根本没有兴趣。
尤其是这种做法的营销成本极其高昂。要考虑到,任何一个品类总会有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想要垄断、独立一个品类意味着巨量投入,必须花重金教育、洗脑消费者。而当品类内有强势竞争对手后,就算你大幅提高营销投入,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也直线上升。
去年我看到满婷副总裁刘彬的一个访谈非常有共鸣,他说:“很多新锐品牌开始经营市场时,大多奔着抢占细分类目市场而去,但是业务利润、经营结构实际是不健康的,市场营销费用特别是达人投放费用占比过大是业内的通病。”[5]
对妙可蓝多来说,它真正的问题是中国消费者大多还没养成吃奶酪的习惯,买奶酪的人太少了,国内奶酪市场规模就那么大一点,你能分走的蛋糕有限。况且那么多竞争对手在,你也不可能全部分走。
为解决消费者不买奶酪的问题,妙可蓝多在2022年增加了一条广告诉求,叫做“营养早餐加一片”。广告中表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早餐以摄入碳水为主,因此加一片奶酪配粥、配包子油条刚好。
大家看,这就是场景式广告去培养消费者早餐吃奶酪的习惯了,“奶酪就选妙可蓝多”和“营养早餐加一片”的区别,就是影响决策和激发需求的区别。
但培育市场需要耐心和长期投入,妙可蓝多这条广告投放不足,企业也显然没多少耐心,绝大多数广告还是在影响用户决策,寄希望于冲销量。但不能激发需求,哪来的市场增量呢?
另一种类型是功能卖点式广告。
咱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云南有种特产叫做鲜花饼,去过云南旅游的朋友应该都买过,鲜花饼代表品牌嘉华的广告语叫做“三朵玫瑰一个饼”。
我个人觉得这句文案非常好,卖点翔实而生动,数字精确又具体。但是同样的问题又来了,看完这一品牌主张,你考虑下单鲜花饼了吗?或者说,这句话激发了你想吃鲜花饼的意愿吗?我想大概率没有。
为什么呢?因为你生活中没有吃鲜花饼的场景,什么时候吃?在哪吃?跟谁吃?消费者对这些都没有概念。而买过鲜花饼的朋友都知道,真正激发购买需求的场景只有一个,那就是去云南旅游给亲友带手信。
在缺乏相应消费场景时,功能宣传就会事倍功半。和品类占据一样,功能卖点宣传往往只能强化人们的决策模式,但并不总能激发购买欲。
当消费者已经打算要买鲜花饼,“三朵玫瑰一个饼”可以促使消费者考虑买嘉华的饼。而当消费者没有需求和消费场景时,这时不管品牌宣传“整瓣玫瑰入馅、真材实料、新鲜现烤”,以及“自有基地直供鲜花”“甄选好食材 有机双认证”,其实都难以发挥作用,尽管这些卖点都很实在。没有需求,就没有购买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