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这个词在过去十多年间一直都是一个热门概念,并被广泛使用。
大家知道,营销界或者说互联网公司一直都有一个不好的倾向,那就是喜欢发明黑话,并且一个概念一旦热起来就会被滥用,而场景就是如此。
在互联网营销语境中,渠道、电商、门店等交易场所是场景,付款是支付场景,看手机、刷各大平台是媒介消费场景,企业营销中的上新、大促、品牌建设等具体工作是营销场景,总之营销中的一切都可以称为场景。
但我个人认为,要想清晰准确地论述一件事,首先要从概念定义开始。概念讲不清楚,逻辑就会混乱,认知就会偏差,做起事来就会手足无措、甚至南辕北辙。
因此,我们平时要养成好的思维习惯,那就是对于日常使用的每一个词,都应确切地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边界在哪里。
1
我对场景的理解是,在特定的时空伴随条件下,消费者生活中出现的某项具体任务,它需要依靠购买品牌来完成,因此产生了具体的需求和消费行为。
简言之,场景=时空条件+任务解决。场景是消费者生活方式切片,在特定时间、地点的呈现;也是消费者社会关系的具现,受到社会关系的驱动。
这个定义,来自于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 (Clayton Christensen)的启发,他有一个经典理论叫做JTBD(Jobs To Be Done),即待完成的工作。人们之所以购买产品,是为了完成自己生活中的某项工作,帮助自己解决生活问题。
就像吃饭这件事。
吃,实际上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但是什么时候吃、在哪吃、跟谁吃这些需求伴随的具体条件、社会关系的不同,决定了消费者要解决的任务不同,最终选择也不同。
因此,家庭聚餐、朋友聚会、商务宴请、情侣约会、工作日早午餐、下班后一人食、加班吃宵夜构成了场景。
假如要在外就餐选餐厅,我们常常以为消费者会先看吃什么菜系和菜品,然后再去看各家餐厅的口碑、评分、环境、服务、人均消费等指标后综合考量而定。
但实际上,消费者最先关注的是场景,场景不同,选择菜系和餐厅的标准就不同。这个思考过程是如此的自然丝滑,以至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才是自己决策的出发点。
比如家庭聚餐场景下,消费者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是全家都能吃,尤其是让老人、孩子吃好。所以在此场景下,消费者选餐厅就不会选火锅和烧烤,不辣不油不重口是基本,还特别关注菜品的健康与营养,因此选西贝、九毛九、必胜客等就比较合适。
换到朋友聚会场景,消费者的核心任务变成了要让大家吃得开心吃得爽,释放情绪,增进感情,这时就会选那些快乐、刺激的菜品,比如火锅、烧烤、串串、烤鱼就很好。
再如情侣约会场景,消费者的任务是享受甜蜜浪漫的氛围,二人世界不被打扰(特别是在热恋期),所以更在乎精致的菜品、优雅的环境,如创意菜、西餐厅就更合适。
而工作日午餐,消费者的任务是快速解决吃饭问题,然后赶回去上班或午休,因而会就近选择办公室周边的快餐厅,或者点外卖、自己带饭等。
还有商务宴请,消费者的任务是让客人吃好,感受到被尊重、有面子,并且私密性还要好,最好有包厢方便聊天谈事。这时,消费者就会选米其林、黑珍珠等高档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