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分解读的流量,经不起现实的推敲

营销管理
运营小咖秀
2019-07-19
流量巨头、流量思维、私域流量……貌似“流量”已经无处不在了,任何模式都需要贴上流量的标签、任何现象都想能用流量来解释。

  • 《吃鸡》,《王者荣耀》为什么火?因为有腾讯爸爸的流量罩啊
  • 拼多多为什么用户增长快?因为微信给了流量入口啊
  • B站为什么点击量大?因为占领了二次元用户流量啊
  • 瑞幸为什么崛起这么迅猛?因为花大价钱砸流量啊
  • 字母明星演技让人无法直视为什么片约不断?因为自带流量啊
看到了吧,流量已然成为话题终结者,有没有流量、流量上升或下降、构建私域流量的白日梦…已经变成了万能答案。
真相确实如此吗?

1 流量究竟是什么,值得大家疯抢?

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流量都可以理解为用户访问量。有了流量,就可以通过转化达到盈利的目的。
传统商业模式,人流量大的地方,门店的客流量必然会多,房子的租金必然会高。同样的思维逻辑也适用于互联网,所不同的是在互联网行业,流量的本质是用户时间。
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就是一场争抢用户时间的战争。
但这场战争中,有用来消耗用户时间的,比如视频应用、直播、游戏、音乐、网络文学;也有是用来节省用户时间的,网络订餐、票务、工作协同、在线课程等工具和服务。
任何互联网公司都可以用“三角形框架”去分析:流量、产品、运营。
优秀的公司必须在三个方面都达到及格线;伟大的公司必须在三个方面都表现优异,并至少在一个方面具备“杀手锏”。
这个框架用在消费品公司身上,也有些价值。

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产品是基础,运营是手段,流量是在夯实了产品和运营以后的产物。也可以说,离开产品和运营,空谈流量,就是耍流氓。

2 流量生态,决定商业转化价值

目前的商业模式是“信息过剩”与“注意力稀缺”对立存在,如何在无限的信息中获取有限的注意力,成为商业核心命题。

注意力稀缺导致众多互联网创业者们开始想尽办法去争夺注意力资源,而流量的多寡恰恰最能体现抢夺的结果。
有了流量才能够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已的商业模式,所以说互联网经济就是以吸引大众注意力为基础创造价值、转化盈利。
在内容爆发的媒体环境下,内容就是流量。在过去20年里,互联网的流量随着内容融入到众多产品之中,而在去中心化的今天,技术的进步和人性的需求,又一次激发了内容的价值。
于是媒体开始积极构建生态,超级APP们借助全面、细分的部署更多场景服务范围,积极构建流量生态;新兴的APP平台也与超级流量入口合作,突破APP现有格局。   

超级APP闭环生态链布局

不论如何掩饰,都可以看到BAT巨头们对“流量”的渴望:
今日头条不断布局短视频、音乐领域;阿里巴巴正式发布大鱼号;百度取消新闻源机制,直接全网抓取内容,提升内容推送速度;腾讯今年着力打造完整的内容生态……

3 简单推敲下,流量思维走向何方

在“流量思维”信奉者的眼中,流量只有三个来源——要么是自带的,要么是拿钱砸出来的,要么是先发优势换来的
  • 抖音的流量一半是自带的(头条导流),一半是先发优势换来的
  • 瑞幸咖啡的流量一半是自带的(微信导流),一半是拿钱砸出来的
  • 爱奇艺的流量一半是自带的(百度导流),一半是拿钱砸出来的
  • 美团的流量一半是拿钱砸出来的,一半是先发优势换来的
以上种种轻松愉快简单粗暴的把互联网行业脸谱化、概念化。
如果这套流量思维真的成立,那我们大可以基于这三点判断一个产品的未来走势,不如把时间退回到几年前去验证一下。
  • B站不自带流量,砸钱不算太多,更没有先发优势,它不可能火
  • 小红书砸了一点点钱,有一点点先发优势,火的可能行只有一点点
  • 抖音晚于微视,爸爸不是BAT,投的钱也不见得高于微视,它肯定活不长
事实啪啪打脸。可见流量思维千疮百孔,经不起推敲。
虽然如此,那些“流量思维”信奉者还是会执着的把一切问题绕到流量上来,无论你怎么强调创意、产品、运营的重要性,无论你怎么详尽地进行案例分析,他们仍然继续套用流量的概念,乐此不疲。
最后我必须强调一下,文章的观点可不是说流量不重要,只是提醒各位同学不要过度解读哦,把眼光多往产品和内容上上放一放,优化产品体验、提高内容质量,流量自然会来。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