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8000万业绩、管过千人团队的她是如何做信息整理的

营销管理
营销航班
2019-08-12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常常会有一种错觉,自己每天接受到了很多知识,自我感觉会慢慢良好到仿佛自己是无所不知的,而且经常会陷入到“这个理论我听过”,“这本书我看过”的得意之中,但是当遇到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用丰田的“7问法“追问下去,会发现很多时候自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篇文章通过对信息、知识、研究与写作详细阐述,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高效学习和输出,成为一名真正的高手。
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常常会有一种错觉,自己每天接受到了很多知识,自我感觉会慢慢良好到仿佛自己是无所不知的,而且经常会陷入到“这个理论我听过”,“这本书我看过”的得意之中,但是当遇到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用丰田的“7问法“追问下去,会发现很多时候自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不求甚解的习惯,其实是深植于我们人性的,因为学习、研究本来就是“反人性”的“苦差事”,而生而为人就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我们懒惰、自满、傲慢、缺乏理性,在上一周的学习中,无论是“知识的错觉”、“批判性思维”、“知识的迁移”理论都在反复地借由大量的论证和案例分析加以证明。
在心理学中有个词叫“觉知”,“觉知”是一切改变和解法的起点,既然我们觉察到我们在学习时要面对种种反人性的困难,那么干脆就科学地“捋顺”一下信息、知识、研究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吧,这也是我自己在本周学习中所收获到的,写出来,分享出来,这也正好是符合学习的特点——不断重复练习,到实践中得出结果。

 1 信息管理

凡是从事脑力工作的人,本质就是吸收大量外界信息,在自己的头脑中发生化学反应,辨别、吸收、归纳、存档、调取、内化、实践应用,最后创造出新的信息。信息管理在于使用外部系统,专门储存个人化的信息。
科学的管理信息是我们从事研究、探索和实践输出新的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信息管理科学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采集
采集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网页的、APP内的,邮件中,照片,录音、录音转文字的方式。在采集的过程中加以分类,比如我自己的学习内容会按不同社群分成不同文件夹目录,还会根据属性不同分类,比如营销相关、社群相关、商业模式相关、心理学相关。
关于“想法片段”,我个人有一个专门的表格文档《灵感和警惕清单》,来记录触动我产生灵感瞬间和激发我警惕的心理或思考的误区。如下图: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我可以定期回顾,灵感有时候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事件下、场景下灵光一闪的思路和解法,如果记录下这个灵感,也许当时没有立刻行动,但是在真正要开始行动的时候就储备了备选的方案。
第二步:合作
当多人在协同工作时,共享协作的文档就大大提高了效率,合作时还可以分工流水化操作,比如用语音助手录下要写的内容,然后下一个人可以把语言转化为文字进行编辑和整理。
我自己就是嘴比手快的人,我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往往比写作的方式更高效,所以我也用过语言表达再转换为文字的形式工作。
第三步:创作
在做一个项目或者一个课题时,往往需要采集多条文献资料、参考文档,最关键的是随着研究的推进,可能还会不断出现新的文本、论据和案例,思路不清晰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慢慢梳理,素材也需要积累,这时候可以在同一项目下不断收集、更新自己的信息库,最终才能形成一次有效的创作。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算法推荐,虽然要警惕信息的“回音壁效应”,但是在我们为同一个主题、项目收集信息时,算法推荐这种由词汇匹配之类的算法推荐的”相关内容“,把不同的想法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想法。
在我们收集了大量信息填充自己的知识库时,我们在梳理自己知识过程中,为了搭建或更精深或更广阔的知识体系,就需要有一个由此及彼,拓展纵深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要有研究的能力。

 2 有效训练研究能力

跨界学习,知识迁移,都需要这种主动探究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能力。
学习讲究融会贯通,其实就是要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张知识网格,或者说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知识体系),那么研究能力就是透过已知的知识、现象、事物,层层探究,通过抽丝破茧或旁征博引或联想迁移的方式来快速上手、掌握一个新事物、新课题等。
研究与学习的重复练习不同,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正是因为具有了创造性,这种研究行为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性,每个人所研究的方向和方式都可以独具特色,既无法重复又不能复制,所以具备一定艺术性。
具备了研究能力,在换工作、换环境,接手新项目、面对新机会时能更好的适应和快速的决策。
一 研究必备的三种意识
1.研究的本质
研究的本质是为了“更好”:超越学习的对象,有时候是为获取更扎实的知识,有时候是为掌握更先进的技术,这都需要主动系统的研究和发现。
2.研究和学习的细微区别
学习主要模仿的是自然主义学习方法,模仿、跟随,练习大量的重复练习是学习的特征,但是研究没有现成的路径,没法复制,这就更有难度、也具有创造性和艺术化。
学生是学习,研究生是研究;运动员是练习,教练是研究;演奏家是练习,评论家是研究;职员是工作,管理者是研究。
3.有效研究必备的三种意识:
A.作品意识
研究精神的起点就是作品意识,研究的第一步不是明确目标而是建立研究的驱动性,这就是作品意识,在这种意识带动下,才有以后整个研究,所以是研究精神的起点。
作品不一定是宏大的,也可以是微小的。在建立研究目标的时候不要总想着立即改变世界,首先要激发你对研究事物的作品意识。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遇见一个新事物(网红带货)、新产品(戴森吹风机)和新状况(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的培养比如素质方面,体操、滑冰而不再唯学习成绩论)的时候,我经常会思考背后的原因,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市场经济、文化、人性、社会环境等背后的原因,但是我可能不会把我的研究像一个作品一样去打磨和呈现,有些会流于表面,有些又浅尝则止,这跟驱动力和研究成本有很大的关系,我花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研究,研究成果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呢?毕竟我不是从事研究探索、科研的专业人士。另外一方面也有自己的驱动力不求甚解的原因在里面。
B.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防止在研究上跑偏,保持目标的清晰感。
在研究过程中要时刻盯住自己初始研究目标,时刻问自己,现在做的事情会不会影响研究的主线。
这个时候局外人意识就能帮助我们保持旁观者视角,从而保持客观中立。
C.局外意识
跳出单一视角,在研究人物时多角度、多视角观察去粉丝化都需要研究者有“局外意识”来保持客观中立。
4.研究成本
研究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包括财务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还有试错成本。从这个层面而言,研究比学习的成本高出很多。
二 搜集资料:足量,但节制
1.好的资料搜集能力要同时把握两点:足量,节制。
2.主动性是足量的保证。
一是主动性,二是资料的宽泛性,主动性帮助达到足量,宽泛性评判足量到什么程度。
自己找打答案,比直接被告知的答案,对研究能力能培养更加有效。超强的主动性是资料搜集做到足量的保障。
3.宽泛性,是“有目标”的多
跳出单一维度,带有目标性的多,目标性就是跟自己研究目标相关的,而不是跑偏的多,否则目标意识就被毁灭了。
4.搜集资料要有节制
a.避免过度沉溺于文本
过度沉溺于文本的最大害处就是跑题,在研究中,偏离原始的研究方向,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b.对人的研究要去粉丝化
当研究对象是人时,要多视角、求客观,把他的言论行为,他所处的环境,亲朋好友都作为研究的文本。通过他人评价、采访、问卷调差综合,保证客观的多方视角。当缺乏局外意识,就无法从文本中凌空跃起,用上帝视角去进行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寻。
c.避免情绪化
情绪化是做研究的天敌。对于所掌握的信息获得的资料产生感情,那研究结论就一定会出现偏差。
三 处理资料:运用批判性思维
1.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资料,两个方向:抓本质和找规律。
抓本质就是找出不同,要找不同就需要做对比;这是归纳思维,抛去细枝末节,找到核心本质。
找规律就是求相似,要求相似就需要做类比。
2.通过对比,探究事物的本质
给研究的对象树立一个相似的对象或者竞争对手,去找他们之间的不同。那些不同的部分,我们挑出来认清事物的本质。
3.通过类比,找到相似事物的规律
为了推高效率,确保自己在面对这样的事物和类似事物的时候能更快把握。需要找到类比对象他们的相似性和共同性,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和测试。
那些相同的部分,我们拿过来连接不同的事物,找到它们的规律,以求更快地认清它们。
4.借用规律研究相似事物
摸清一种规律后借用这种规律研究其他事物。
四 创造输出:督促研究的完成
1.将研究结论成果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作。
在我们怀着某个目的做研究时,最可能得到的结果有三种:
1.研究证明你的设想是错的;
2.研究证明你的设想是对的。以上1.2都不需要将研究结论成果化。
3.研究让自己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这样的研究结论不但对你自己有帮助,对别人也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就应该把研究结论成果化。
2.学术性往往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
a.系统性:
前提是思考维度做到了MEMC,完全穷尽、互相独立,想要做到系统性就要有足够的信息储备量,也就是在信息搜集时要“足量”。信息量不够大,无法支持系统,只有只言片语无法涉猎的面必然太窄。
b.好文章要有足够的文本支撑
我理解这里的文本支撑其实更多是“证据”“论据”,如果仅仅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不提供文本支持,但是那只是你自己的论点,不能称之为“论据”,如果你的论点要站的住角就需要有大量的文献、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来做支撑。
c.好文章要有严密的逻辑论证
如果你有大量的文本、文献支持,但是你的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上有问题、不严密就不能称为学术性很强的文章。
这里提到的逻辑严密性就需要用批判性思维来做深度的思考,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就是本不去单纯的验证论据的真实性或者案例的合理性,它是在探究这种逻辑推理、推理演绎过程中思维的的严密、严谨性,我们在做一篇对他人有价值的学术性文章的时候就更不能写得荒谬如同梦呓。
3.如果想要自己的研究更完美,可以找到不同的人跟自己碰撞观点,最好找到一个这个领域的导师为你指点迷津,这样可以进步更快。
扩展:如何寻找一个好的导师
在《千面英雄》里,凡是英雄的成长都遵循着同样的模式,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启程、启蒙和回归,如果仔细拆分,就会发现这中间一共有12个阶段,第一阶段启程包括历险的召唤、拒绝召唤、超自然的援助、跨越第一个阈限以及鲸鱼之腹。很多英雄要么是被威逼利诱,才会开始他的冒险,因为踏上冒险之旅要牺牲很多,名誉、所拥有的,甚至是生命;还有些英雄可能就是出于走投无路,如果不冒险就没法摆脱现在的悲惨生活和困境,所以只能带着疑惑和不确定性上路。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这个时候的英雄是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导师的角色就会出现,帮助英雄完成从内心到外在的准备工作,可能是训练、引导、保护或者直接送上魔法或者护身符,让英雄获得知识的自信和必要的武器,克服恐惧,开始征途。
导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英雄的人生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导师是一个榜样的作用,但是什么样的导师是最好的导师呢?
第一,导师也有自己的英雄之旅,每个导师也有自己的缺点,但是这些缺点不妨碍他们不断的打怪升级,跟自己的缺点作斗争,哪怕是跟命运斗争,最后才成就自己,正是他们一路走来才是真正的导师,不是指手划脚、纸上谈兵的“好为人师”,也正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自己人生的修炼功课,才能称为导师,而不是仅仅传授技艺的师父。
第二,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不是好的导师,导师都是严谨又务实的。
第三,导师可能是非正式的,他不会事事手把手地教你,他传授的是心法,很多时候需要你自己在实践中去体悟。

 3 写作

在我们大量的学习、刻意训练、知识内化、研究成果展示时都离不开写作能力,那么究竟怎么样写作才算好的写作呢?
1、写作的立场:
很多人说拥有科学素养、看懂科学文章,很多时候连基本的逻辑思维都没有,思维混乱、逻辑混乱,反常识言论层出不穷,自媒体文章、所谓大V的一个言论就能随便带节奏愚弄大众,其实我们整个社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无论是学习文科还是理科的人,思想、逻辑的合理性要有,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也要保持这种“审慎”的态度,不要乱发表感概,更不要乱战队,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用批判性思维去检视那些所谓的“思想言论”。
对于“经典”和历史,我们要有大局观,敢于提出新的观点,敢于影响别人的思想,很多新的理论不断涌现,新的实验产生新的科学结论,要用时间视角去审视,用流动的思想去思考。
写文章、讲课程,把自己服务的对象当作平等的,不要卖弄自己的知识,也不要去迎合对方的口味和层次,要真正做到服务对方,就是给对方“有用的知识”和“”有趣的思想”。
2、写作的有效性:
在做了研究之后,我们都需要产出一个自己的观点、立场,或者提供有用的知识,那么首先就是增强自己研究的正确性,研究的核心、框架和逻辑关系要清晰,多跟高手探讨,请教自己的导师以增强研究的正确性。
同时,在引用论据时,我们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但是每一项有详细的出处,可以追溯。不要用自己的没有依据的判断、理解做结论。
持续观察趋势变化,很多研究成果随着技术的进步、实验方法的改进都会有新的理论成果出现,要做到保持持续性观察,要有时间视角。

尾声

在日常的个人学习精进中,我们都遵循这样一个循环,收集信息,梳理知识,内化吸收,拓展研究,实践检验,输出成果;这样的循环一个接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往复,也许中途会有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无解的时候,但是别忘了这是每个人必须走的“英雄之旅”。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