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勒也就是运气好,他在中国肯定成不了大师

营销管理
老苗撕营销
2019-07-26
老苗一向以科特勒的铁粉自居,但除了读过他几本书,对他的生平知之甚少,直到前段时间读了《科特勒传》。

这一读不要紧,老爷子的光环瞬间消失,秒变隔壁摇着扇子穿着汗衫的老大爷,幸亏你在美帝,要是在我大天朝,分分钟有人碾压你。
首先看老爷子这辈子都在干吗?
教书、写书、给企业做咨询、游学、论坛,尤其是写书,他居然写了65本书了,这还不包括几百万字的《营销管理》每三年就更新一版,问题是他老人家还在写。
这在咱中国叫什么?叫“学院派”!
学院派这词咋一听是中性的,但你如果身在中国企业界就会知道,说你是学院派基本跟骂大街差不多。它的另外意思就是“脱离一线”、“不接地气”、“脱离市场”、“会说不会干”,是“王明博古李德”,是“本本主义”。
我们这里流行的是:
博士群在讨论水滴在万米高空坠落能否砸死人,一个人告诉他们淋过雨就知道了
一群专家没法区分一条生产线上的空盒子,一个老师傅用一个吹风机就解决了
美国人花费千万美金研制出可以在太空中写字的圆珠笔,而苏联人一直用铅笔
一家企业数百万请咨询公司帮助提高业绩,专家们一筹莫展,一个终端导购用绑增就解决了
……
老爷子要是在中国,就是“学院派代表”,就是个教书匠,百无一用是书生,还大师,门都没有。
第二条也很关键,老爷子这形象不符合,不够有个性。
您看您的美国老乡奥格威,叼个烟斗多酷,您啥时候都是一身西装,有时候打领带有时候还不打,这太普通了。

在我们这儿想要当大师,穿着要有个性,留胡子戴帽子剃光头什么的。你看老苗,剃个光头还喜欢穿个亚麻的中式服装,就是直眉瞪眼奔着大师去的。
第三条,大师是要开宗立派的。
比如我们的国粹京剧,凡是流派开创者都叫“京剧艺术大师”,其他的,如果很红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果不红就只能是“著名京剧演员”了(其实我不明白“不红是怎么著名的”)。
在中国的营销界和广告界,到处都是理论开创者,所以咱这儿啥都缺,就不缺大师。按说老爷子这一条是足够了,“现代营销学之父”,这分量能压死一片大师。
可问题是,老爷子总想抵赖,不承认,他说“如果非要把我称为‘现代营销学之父’,那我把德鲁克称为‘现代营销学的祖父’”,愣是给自己降一辈儿。
这里捎带吐槽一下德鲁克老爷子,德鲁克曾说,别人喜欢叫我“大师”,是因为“大师”这个词的读音比“江湖术士”更好发一点。
所以这些人就是运气好,出生在不盛产大师的美国,要在咱们这大师跟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往外冒的地方,根本没有他们的份儿,一点大师范儿都没有。
最后一条最致命,大师要够神。
第一是够神奇,一个点子,一劳永逸,一下解决你所有问题,你销售蹭蹭增长,品牌瞬间高大上,消费者趋之若鹜。
就像某些定位神教徒说的那样,定位对了,所有问题都搞定了,如果你有问题,一定是定位有问题。
而这位科特勒先生就不行了,他总是反复告诉企业一句话,“市场的变化永远比市场营销的变化要快”

老爷子,您让那些“信某某得永生”的人情何以堪啊?我们还都指望吃颗仙丹长生不老呢,再次点跟义和团一样刀枪不入也行啊。您不光自己没有,还告诉我们世界上根本没这样的仙丹,怪不得您在中国成不了大师。
还有个神是“神秘”,大师要有神秘感,该端着就端着,这您做的也太差了。
日本叫您去您就去,巴西叫您去您也去,什么印度、瑞典、意大利、泰国、墨西哥、印尼、孟加拉国,谁叫都去,这哪行?在中国当大师,那要三顾茅庐,各种仪式走一番才能出场,该耍大牌的时候还要耍耍大牌,省的他们拿豆包不当干粮。
最后,上《科特勒传》里的两条干货
1、 科特勒认为完整的营销流程如下:
R—STP—4P—I—C
这就像人长了两条腿两条胳膊一个脑袋一样,可以进化,但不会发生根本形式的变化。
R是市场调研,我觉得这里用洞察比较合适,STP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市场战略,细分、目标和定位,4P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框架,I是实施,C是反馈和控制。
我把它整理为,“市场营销始于洞察,谋于STP,落于4P,行于实施,再循环于反馈”。
2、 第二条是“营销=行为经济学”。
书里的原话是“行为经济学是市场营销的另一个词”。这句话跟老爷子之前说过的“营销的父亲是经济学,母亲是行为学”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最大的发展突破是,逐渐认可“非理性”在经济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这通常被冠以“行为经济学”的名字。“100多年来,营销人员一直在研究消费者和经济参与者是如何做出决定的。情感、冲动和其它因素的作用已经被充分证明”。
老苗曾在《营销按钮》中提过,“情绪是市场的火药桶”,“本能是驱动市场最大的力量”。未来如果有更多经济学家关注市场营销理论,“经济学的整个领域将会被营销理论的发展所丰富”。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