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深度好文?

内容营销
靠谱的阿星
2019-06-05
今晚的分享分为三部分:先讲我对五月份的整体判断,再讲一篇好的深度文章的标准,最后提供给群友如何快速上手写出深度行业文章的操作模板。


(一)5月份让我加深了这三个判断:

第1个判断是5月份广告市场开始回暖。
大家可能关注到了百度在上市了14年竟然在今年Q1第一次出现了亏损,对这家数字广告领域最赚钱的公司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我要说的是,其实每年的Q1互联网公司财报其实都不太好看,因为在大多数企业的推广预算还是在批之中,并且一般春节又是互联网公司密集砸钱做品牌投放的时候,尤其是今年形势之下广告主的焦虑观望更为明显一些。有兴趣可以读我在2016年写的文章《为什么广告模式是互联网公司的救命稻草?》。
根据我自己的操作体会,整个广告市场应该已经出现了回暖,今年的自媒体的形势不会比去年差,从五月份开始是一个转折点,所以做自媒体还是不用太悲观,只要坚持的去输出价值,应该都会有比较好的收获。
第2个判断:产业互联网和小程序风口是今年的大风口。
2018年这个时候的风口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项目,而今年小程序和产业互联网特别火,一个是工具层面,一个是业务层面,相互推动。我在复盘4月份互联网行业时候说,如果专门去做小程序自媒体的话可以先列100个选题。今年上线小程序的平台基本都在密集进行文宣,除了微信以外,支付宝、百度、头条、抖音、手机QQ都在做小程序。
小程序为什么还能火?因为这是头部App做操作系统(OS)的一次机会。安卓流行于2010、2011年时,此后出现了大概4年多的App开发热,很快陷入到了应用端的供给侧过剩。现在小程序平台就是把App所走的路径重新走一遍。
对于小程序和产业互联网的观察要明白,能冲出来的项目只有不足10%,那些能融资成功的项目连1%的都不到,因此,大家要习惯行业的洗牌和凋零,永远盯着的是那活下来的10%。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节奏特别快,因为生存竞争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产业互联网最终也是由互联网公司去整合各个线下传统行业,因为互联网公司掌握了流量和工具。
第3个判断是5G真的快要来了。
过去一个月,华为这家公司变成一家比BAT还要火的公司,至少在科技内容份额甚至有点超过阿里巴巴的趋势,任正非比马云还火,这也是我在过去几年内从未见到过的现象。我也特意买了台华为P30Pro体验了一下,培养下对这家公司的感情;尽管之前我看过《以奋斗者为本》这本书,很佩服任正非,但我对华为在通讯、云业务以及C端智能硬件之间的业务战略不是特别懂,这段时间补充了很多知识。
华为在国际上遭遇围剿,原因在于4G的标准主要是美国人制定的,而5G华为掌握了制定标准的核心技术,这使得美国可能会失去整个ICT领域的主导权。通讯是互联网的底层,就跟微信的底层是基础运营商一样。透过危机去观察的话,5G时代肯定会加速到来。5G必然会加速整个内容领域的大爆发,因为大家看的内容会更丰富、网速更快、资费更低。
要知道,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区别就是,PC更适合做工具的公司赚钱,会做软件的人比较牛X;而移动互联网时代那些开发者由于App的门槛降低赚不到太多钱,反而是会做内容的人能够吸附人们大量的时间,产生了大部分的流量,连同内容平台一起快速崛起;这也是为什么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快手厉害的原因。随着技术门槛和红利进一步下放,5G显然对内容创业者更有优势。
我之前在群里分享一个段子,就是一个广告界KOL在几年前做文案时候收200块写文章,被AE按在地上摩擦摩擦,他还特别有激情的熬夜写,但现在他一篇写到了2万也没有这样的状态,人家AE还得宠着他。其实,这也说明了做自媒体形成个人IP以及影响力,对于一个人奋斗有多么重要。

【二】如何写出一篇行业深度?

如果让我讲如何写作以及怎么写出10万+,我可能不敢讲,但讲如何写作一篇行业深度稿件,我还算是有一些心得的。我过去一年以来反复在社群里分享过怎么起标题、怎么谋篇布局打结构、怎么结合案例、怎么讲故事、怎么适时的输出观点等等自媒体最核心的工作部分。
虽然互联网行业的深度稿件本身门槛比较高、上手也比较难,但是我始终觉得我自己是可以总结出有一整套方法论的。我本身也不是在互联网行业待了十多年才混了足够资历才出来写的,很多东西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再结合自己对自媒体的摸索和实践把媒体、广告、营销、公关结合起来思考,形成了一整套体系,我相信这个体系是很适合很多企业文案、公关、市场甚至新媒体运营人员,能够帮助大家的成长。这也是我现在写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企业和个人如何低成本做出影响力。
其实当你真正想去做一个自媒体,并且立志成为一个行业KOL(意见领袖)的话:你首先会起一个网名,找一张头像作为自己的logo,持续在自媒体账户和媒体专栏灌注内容,注重自己内容中输出自己观点、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去做传播和推广,获取粉丝和流量,这样整个过程做下来已经具备了把内容当做产品去经营的思路,与产品的分销过程非常很相似。当你从0到1把自己传播出去之后,再去传播其他的营销对象时,也会得心应手。
我上次分享时说其实好内容是跟着人走的,小白刚开始没有办法接触不到优质的人脉,没有一手的内容源头,只能在网上扒各种资料;可能有时候会灵感乍现写出一两篇好文章,但是专业的自媒体必须具备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
这就需要在持续写作之前确定起自己明确的定位,放弃哪些内容,重点深耕哪些内容,最近7天的选题是什么,哪怕只是一个很细小的观点,或者说是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假设,或者是借助热点出现梳理过往的历史再串联在一起去传播,这些都是目前我见到过比较常见的组稿形式。
结合我自己的体会,批量化生产深度好文可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1)重点关注的创投类互联网行业内容源。我用的App也不多,36kr、虎嗅、钛媒体还有即刻,再就是头条和朋友圈,头条的粉丝和流量都有,5月份我的头条号也被头条评为科技类最具营销投放价值TOP15,朋友圈两个微信也会经常刷一刷,但我发现微信的流量明显下滑了,可能过去几年营销方法论都会过时,新的出路在哪里,目前我只能一个月一个月的总结,保持这种复盘的习惯。
(2)系统研究行业内的上市公司的财报。我知道有几个群友特别擅长于财经领域,5月份是一个密集的财报沟通期,58同城、YY、百度、美团、小米、拼多多、京东等发布了2019年Q1财报。一个专业的媒体人一定会看数据,甚至能够看出财报里的“化妆”内容。去年密集上市了很多公司,每个公司每年4份财报就是最好的研究教材,如果你长期关注一个公司的营收数据、组织架构、用户交易额及使用频次等关键信息,每一个季度的财报都在研究,研究100家之后自然会成为专家。一般科技和财经科技领域的内容不是一个用情绪能够影响受众的频道,而是靠行业的深度见解。
(3)明确好文章的标准,并如下三个标准上下功夫。好的文章一定是有标准的,就像美女一样,眼睛美不美、身材是否匀称、是不是有内涵等等支撑起美感,由此分别对应一篇深度文章的标题、逻辑以及观点。具体如何理解呢?
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必须独特并且传神,最好是过目不忘;比如在头条号、百家号等信息流平台上一般适合三段话直接把信息点写出来的标题,而在微信中适合取切中文章意思的短标题。另外标题取了之后再去搜索一下是否与众不同。
行文逻辑的话,我觉得行业评论一般3个部分或者三个章节是比较合理的,一般4个部分论述的话超出人的脑容量很难被记住,而只有一个部分又会显得有点啰嗦没有充分展开;只有三个部分适合作者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所有数字中“三”是最具有哲学说理性的,即所谓的“三生万物”。
观点是最考验作者内功的,如果观点实在是新颖独到可以完全减低到前面两者的因素对文章的影响,一篇真正的好文章能让人产生灵魂触动,甚至改变人的行为。看起来科技领域的作者越来越多,但能够输出深刻洞见作者依然凤毛麟角,大多数都处于“伪深刻”层面,经不起推敲,不过很多文章停留在表层事件传达上套用一些深度的样子也能侥幸被发表,但持续就很困难了。能输出很独特深刻的观点前提是作者对互联网行业非常了解,有过不少于1万小时的实践,这个时候写作技巧都是多余的。
写自媒体文章不等于做记者,记者是追求客观的,自媒体是追求个性化表达,类似报社和电视台的(特邀)评论人角色,素养要求不比专业记者低。我现在看的很多内容主要是以信息量大的采访和观点鲜明的文章为主。信息量我是学不来的,但观点却可以学,一般遇到观点深刻的文章我会仔细读三遍以上,甚至假设自己是作者能不能写出同样境界的文章;如不认同的文章,也有写一篇反驳的冲动这样也可以输出一篇好文章;再就是含金量较大的内容就是创业者对话、大佬谈话内容,以及经典书籍中系统的观点,这些也是可以构成激发观点型文章的写作来源。

【三】总结适合自己“刻意练习”的写作模板

很多人对写作有畏惧,其实我每次也有这样的恐惧,特别是自己要求篇篇出精品的时候,遇到一些特别难写的选题时,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但一想到这个“难受”状态是初学者的同性,不如把自己当做一个小白,去总结写作的经验。
做自媒体不一定要当作家,天赋不是最主要的,《刻意练习》里面有一个观点说,那些天才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不断进行高强度训练形成直觉式反应的结果,因此如何才能刻意训练自己对写作的感觉呢?
我自己一直在总结各种商业写作的模板,并在这些模板基础上做灵活的调整,在遇到不同的文章类型时会使用不同的模板去提升写作产出的效率,这样保证我能写出不重样的东西,并兼顾了传播的节奏。
其实很多之所以很能写的人应该都做过这个阶段,只是他们忘记了这些模板了,就像婴儿学走路的“学步车”,烂熟于心了之后就不再需要了。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段我以前考研的往事,我曾经在2011年考研生英语只考了42分总分,过了350分但没有过国家线,后来我工作了3年之后再去考,很久没有碰英语了,在考试前我提前一个月背诵了十个大作文和小作文模板,一进考场就写作文,结果考试成绩出来了考了58分,这可能与我把考试专业从文学类调整到哲学类之后,对于英语线要求不那么高、心理压力小正常发挥有关,但当时我真的是欲哭无泪又五味陈旧。其实,我的英文写作水平前后并没有实质提升,我是充分见证过模板化训练的厉害的。
大家也可以有意识的总结一些模板,可以从自己以往写作出的满意稿件中总结,也可以去看看一些营销大V写的公关稿件的套路;也可以去研究经常写行业评论的大V中找到一些思路和方法;只要你不排斥这些,努力去研究这些文章,会发现很多商业秘密。(我给大家发的模板大家在写作时时发现有操作困惑的告诉我来完善它)
而只要真正把写作范式调整至行业评论文,以及媒体文章的模子里,才可以彻底摆脱企业新闻通稿、营销吹水文以及逗逼文风的影响,开启行业观察家的旅程。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