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得到"电子书发布会看罗胖怎样做营销

案例资讯
营销航班
2019-05-06
4月23号世界读书日,得到APP春季知识发布会,如期而至,这一次罗振宇带来的产品是电子书(为了区别一般电子书,以下统称为得到电子书)。

看到这个产品,想必你会有这样的感慨,电子书这么熟悉的东西,平时谁不看两本,还值得开个发布会?
不过要是仔细追问一下,其实你对电子书的了解,还真的未必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多。
我简单追溯了下电子书起源,发现世界第一本电子书是在1987年10月诞生的。
百度百科资料显示,国内首个针对电子书产业的规范指导性意见,在2010年10月10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
之后,随着科技发展,历经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直到如今的全民阅读,电子书已经算是一个老掉渣的物种了。
作为一个在大家眼里已经被定型的内容载体,得到电子书变出了以下新花样:

在整理上面这张表格的时候,我发现得到电子书真的切实打中了我的痛点,特别是用途一栏的两项,真的是知识检索的刚需。先表示一下佩服,得到电子书发现并满足的这个新需求,真的很赞。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和大家一起看完热闹,接下来我会用SCQA模型+黄金思维圈,给大家理性的分析一下,如何像得到电子书一样,发现一个新需求。

简要介绍这张图:
1. 黄金思维圈是底层的支撑逻辑,指导我们从what、how和why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分析需求。
2. SCQA模型分别属于黄金思维圈的不同层次,如图所示,是一一对应关系。
3. 左侧图谱从what→why的递进逻辑,分析的是电子书满足的用户需求。
4. 右侧图谱,从why→what的递进逻辑,发现用户对电子书的新需求。
5. 从左侧跨越到右侧,就是要找到用户的匮乏感、不爽和不满足。
6. 通过两侧的对比,发现新需求,然后用认知、能力和成本去判断,新需求是否成立。

效率

正如开篇所言,电子书不是新物种,是大家习惯用的书籍载体形式,这是电子书的基本背景。现今,也有很多成熟的电子书产品,如微信读书、掌阅、网易蜗牛读书等,以及网上泛滥的免费电子书,都是用户的默认选择。
如今可以称得上是全民阅读时代,用户使用电子书阅读,基本上要满足的就是随时随地阅读,可以随时更换阅读的书目,一次可以读多本书。
有过搬家或者带书旅行经验的人,想必都能理解,电子书相比纸质书,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无限扩充容量,就算想要一个图书馆,只要手机一拿,就可以随身携带。
基本上,电子书满足的就是便携需求,并且很多书籍都免费,不用花钱。
那么,得到电子书是怎么找突破口,也就是找匮乏感呢?
首先,罗振宇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电子书要一直在模仿纸书?
在排版上,它在模仿纸书;在翻页的效果上,它在模仿纸书;那么多电子书产品总是在强调,我的体验和纸书越来越接近。这是what层面,电子书表现出一种弱势,认为不如纸质书的体验。
所以,针对界面的变化,在细节上,得到电子书做出了从字体到翻屏模式的改善。
其次,大多数时间我们的阅读都是比较功利性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阅读的关键就是,信息检索和知识获取的效率问题。
罗振宇在演讲中提到一个场景:写文章着急要找一个材料,你分明记得好像在哪本书里看过,但是,就是想不起来到底在哪本书里。
怎么办?一般电子书都没有检索功能,只能干着急。
我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每次都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形式,先绞尽脑汁想几个靠近书名的关键词,或者我想要查找的关键词,然后在微信内搜索一番,约莫找到了就去微信读书翻电子书。而这只是第一步,要找的内容具体在哪个章节,要花多久才翻得到,就看运气了。
得到电子书的全书关键词搜索功能,立马将信息检索的效率提高了N个量级。
得到电子书的另一个用途,任意页10%内容查看,在我看来就是一次微创新,颠覆了过去固有的书籍必须一页接着一页翻的习惯,也解决了电子书阅读的另一大痛点需求。
这个需求就是,有时候我们看一本电子书,其实不是要读完它,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章节,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知识点。而按照电子书前10%免费阅读的逻辑,却必须得买下整本书才能看到,这一点也十分让人不甘心。
于是,罗振宇在演讲中提到:书籍是有版权的。你没有买,怎么能按照互联网的免费逻辑,给你看里面的内容呢?
然后,我就看到了一个最棒的答案,得到电子书可以任意页10%内容查看,既保护了作者的版权,同时也解决了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同时还帮用户省钱。
关于得到电子书在技术方面的进步,面向的目标用户以及解决的需求也很明确,这里不再细说。
综上,就是用户在电子书阅读的匮乏感,得到电子书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很好的满足了用户需求。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得到电子书放在如今的环境背景下,真的适用么?答案一定是yes。
一方面,因为用户对电子书阅读的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的阅读需求,扩展到将电子书当做知识工具应用,对电子书的定义不同,用户的需求自然会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得到APP内数千万的用户,已经为得到电子书的诞生准备好了最佳市场。

智慧

我在标题中提出,从需求满足的视角看,得到电子书胜在效率、智慧和远见。上面的内容分析的是,得到电子书是如何帮助用户提升效率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得到电子书的智慧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就是得到电子书背后的一群大脑:专业选书人、荐书人的“先生联盟”、垂直专业科普书单和优质出版社。
为什么说他们是得到电子书的智慧?理由就是罗振宇的这句话:人,是一本好书的信用背书。
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一群会读书的人,凭借时间、阅历和读书经验荟萃而成的品味,挑选出符合标准的书,这些就是得到电子书的无形价值。
包括优质出版社的出版资源,独家电子书也是得到电子书的一种无形价值。
我会用这么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褒奖词来形容选书,是因为我们都了解好书的重要性。这就像大家都有和人要书单的习惯一样,而现在得到电子书把这件事流程化、标准化了。
这是从专业性书角度来理解得到电子书的智慧,另外也可以从用户的获得感来理解这种智慧。
我们都知道,给用户的东西,最重要的不是你觉得什么好,而是用户自己觉得好。
就好比选书,如果是不想读书的用户,得到电子书就算把古今中外的博学大家都请过来,开出来的书单再好,用户也不会领情。
让用户领情,并且感觉好的,一定是能够帮用户解决某个问题。
而当下的读书用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那就是信息爆炸。
每个人都被过量的信息包围着,在这种环境下,用户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内容,而是更优质的知识。所以,得到电子书的精挑细选,可以说是完美契合用户的阅读状态。
另一个增值效果就是,不用明着夸自己如何厉害,而是用外部背书,各路知识大咖和优质出版社,向用户传递一个信号:得到APP靠谱、厉害。
我发现,罗振宇特别擅长用这招,每次都是,明着夸的是别人,实际上受益最多的都是得到自己。

得到电子书的短期预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将得到电子书夸的那么好,可能你会疑惑,得到电子书真的这么有市场?
我认为要厘清一个概念,好和有市场并不是划等号的关系。好,指的是产品形态,有市场,则是用户的态度。
说白了就是,到底有多少人喜欢得到电子书的产品设计,又有多少人真的花钱购买了得到电子书。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短时间内,得到想要抢占大众市场的电子书份额,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首先,虽然现在知识付费已经逐渐成为习惯,但还是有很多人习惯使用免费的东西。
比如,像微信读书、蜗牛阅读等阅读类app,虽然读书也要花钱,但因为经常举办各种赠书活动,很多书都相当于免费读。
可能同一本书,在得到电子书是要花钱,而在其他app上不花钱就可以看,那么原本不用花钱就可以看到的书,现在突然要付费,这个就很值得用户考虑了。
甚至,用户可以先在得到搜索到相应的电子书,然后去找免费电子书来读。
其次,高质量的书对应高质量的价格,多少人愿意为电子书付费,购买意愿有多强烈,最后还是要靠数据说话的。
最后一点就是,很多人都有囤一堆电子书,但之后再也不去看的情况,这种经验习得心理也会提醒用户,在购买之前要三思。
短期之内,我的看法是偏向不太乐观的一方,而从长期去看,我还是借用罗振宇的一句话:
好东西就是这样,不是说一眼看这个比那个好,而是你用了这个你回不去了。就像几年前,不管你对手机支付有多少疑虑,只要你开始用了,你就回不去了。
俗话说得好:“档次上去了,不容易下来。”

远见

我用这么大篇幅强调,我对得到电子书的短期预想,其实就是为了引出最后一个观点:得到电子书的远见。
问:短期内,有多少人购买得到电子书,这个重要么?
答:这不是废话么,一定重要啊。
问:那么,这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么?是得到电子书最关心的问题么?
答:我认为不是。
我有一个大胆的看法是:得到电子书产品的推出,下的是一盘大旗。得到APP要争夺的,不是和一般电子书的竞争输赢,而是要争取用户的使用习惯,即培养用户主动使用得到APP搜索获取信息的习惯。
也就是说,得到APP想要做的,其实是知识学习领域的百度,从一个APP变成一个知识搜索引擎。
就像我们想要搜什么消息,一定最先想到百度,以后想要搜索某个知识或理论,一定最先想到得到。
我认为,这是得到APP想要借由电子书这个产品达成的长期目标。
所谓的档次上去了,不容易下来,换个视角理解就是,习惯养成了,就回不去了。
而一旦习惯养成了,也就验证了这句话:用户自由搜索带动的购买,远远超过广告和促销带来的购买。
为什么会选择电子书?猜测三个主因。
一是因为,电子书的市场够大,可以让得到APP继续实现用户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末数字阅读用户达到3.8亿,可以预测2019年的现在,这个数字依旧会继续增长。
二是因为,在阅读领域内,电子书是用户接触频率较高的产品,用户使用的频次高也更容易培养习惯。
三是因为,电子书的信息含量更丰富,更便于用户想要搜索获取有效信息。所以说,电子书只是一个外皮,本质还是书籍,一本书的信息含量,大家都懂得。
用任一关键词都可以进行内容搜索,那么检索出来的效果,自然不会让互联网住民失望了。而且,这种专项检索(专门针对知识的检索),要比在百度上搜索更有效率。
以上就是我对得到APP变成知识搜索引擎的大胆猜测。而我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还是因为罗振宇的演讲内容。
罗振宇打了一个比喻,将电子书比喻成知识资产,也就是将得到APP比喻成银行。
于是他说,买电子书就在得到App里买,把你的这笔知识资产存放在「得到」。
并且,他还进一步强调,如果你需要一笔知识资产,随时可以搜索、比对,终身可以携带、存储、调用,那电子书可以承担这项任务。
搜索、比对、存储、调用,这不就是搜索引擎的工作嘛。
再回顾得到的最新定位“知识服务商”,以及去年开始在得到APP首页上出现的那句话,“知识就在得到”,处处都高调地显露了一种极有远见的隐喻:
如今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泛指信息)
以后也许是,搜索一下,你就得到。(特指知识)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