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996?

职业指南
三节课
2019-04-19

在无声电影“摩登时代”里,卓别林饰演的一名工厂工人,以惊人的速度转动着螺栓,最后使得他精神崩溃。只如影片开头字幕揭示:“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 电影放大了在动荡中不可阻挡的现实条件下小人物卑微的生存处境,这是对千千万万普通工人贫穷无奈命运的关照,也是对以掠夺为积累方式的垄断性经济制度和自私无情的资本家们的讨伐。
70年后,同样这个故事,正在21世纪,以另一个版本上演。

△ 无声电影“摩登时代”
最近,“996ICU”这个名词热度一直在攀升,而随着马爸爸的一句“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 你什么时候可以996?”,将996这一现象推向新一轮舆论浪潮的风口。

△ 马云针对996的第一次发声
马云第一次发声表示自己从不后悔12x12,甚至认为996是修来的福报,而再次发声之后骂声不断,马云又再次出面解释对“996”的看法。

△ 马云针对996的第二次发声
然而微博底下众人的评论显然并不买账,甚至有人扒出了马云当年做老师时“不务正业”,而是通过创业来提升自己。马云的这次发声更是将事件推向了高潮,对这个话题,马爸爸解释了两次,却依旧无法平息众怒,越描越黑。

△ 微博用户对马云发声做出的评论
我们不妨再简单回顾下此次事件。2019年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开源项目在GitHub(程序员内部社区)上传开。在这个项目指向的域名页面上,发起人这样写到:“什么是996.ICU?工作996,生病ICU”。项目直指996工作制不符合现行的劳动法,同时也对程序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伤害。
这次项目发起的目的不仅在于自我情绪宣泄,更是将行业潜规则公开化,以此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这个项目还呼吁程序员,在自己的开源代码中加入证书,禁止有996工作制度的公司使用带996.ICU证书的开源代码。

△ GitHub上的996.ICU项目
随后,GitHub仓库更是一小时破1k star, 2 天破1万star(喜爱和支持)。截止发稿前,项目已经达到了4.5万+start,issue近5000+。随后一大批巨头互联网公司前后出现在“996黑公司名单”中,耳熟能详的华为、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京东、58同城、苏宁、拼多多、大疆等皆榜上有名。
此举不仅引起了国内程序员群体对996工作制的热议,甚至连Python之父都发帖痛斥996行为的不人道。

△ Python之父在Twitter发帖痛斥996
基于上述背景,我想跟各位探讨下述几个问题:
1、“996”潜规则长期存在,为何近日突然爆发?
2、我们到底如何去看待“996”工作制?

01  为什么“996”突然在这个时间节点爆发?
作为一个全球技术大国,中国互联网行业能够迅速崛起的背后,都离不开程序员,项目经理,运营工作者和长期在残酷环境中竞争的高层们的辛勤付出。996制度作为互联网业内潜规则般的存在,早已被默认,为什么会突然在这个时间节点瞬间爆发?

△ 996早在2014年已出现苗头
我通过百度指数搜索了“996”的关键词,发现早在2014年就已经有“996”的苗头出现,而当时正值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各种O2O产业遍地开花,竞争剧烈。到了2016年,关于“996”的搜索又出现了一个小高峰,这个高峰事关一家企业。
2016 年 9 月初,有网友爆料称,58同城实行全员“996”工作制,且周末加班没有工资。此举瞬间引发众怒,58同城CEO姚劲波的微博一度被攻陷。即便是如此,“996”依旧没像近日那般病毒式蔓延扩散,反而不了了之,最后甚至成为多家企业效仿的形态。
自58风波后,这两年间关于996的声讨也一直不为大多人关注。若要问是谁点燃了导火索,或许要从有赞在今年1月底的年会说起。今年1月底,有赞CEO白鸦在年会上公开宣布未来将执行996,甚至称工作家庭平衡不好可以离婚。此举引起了大量群众的关注并一度成为刷屏事件。
在我看来“996.ICU”有如此规模的爆发源于以下几点:
1)程序员占据互联网的重要发声渠道
本次事件的规模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的议论和讨伐。要知道,各行各业都存在压榨现象,而如此大规模的劳动者运动,放眼整个世界都实属罕见。
谁都清楚程序员实际上是受益于市场的典型中产阶级代表,他们享受的薪资水平待遇远超其他行业,且容易获得高增长的期权和股权,长期的红利模式也让多数程序员们接受了以出卖劳动力换取更多红利的模式,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直到资本危机,裁员降薪的出现,让他们产生了极大危机感。
如果是普通人,想要互联网的发声得到大范围传播相对比较困难,原因在于要面临的技术壁垒难以突破,导致发声和博弈都需要门槛。但在996.ICU项目中,程序员们既能做到在不同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多方发言,反抗资本的屏蔽,也能做到利用技术武器,通过软件协约等方式对抗公司压榨。他们占据了互联网发声渠道,议价能力也相对要高。
他们精于网络技术,甚至创立了“996ICU”协议:设计了一种关于劳动保护的软件授权协议,并把它兼容进各个开源项目之中,实行996工作制的公司不得使用该开源项目。这一行为直接从利益上约束了互联网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防止资本从中获利,996.ICU显然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互联网革命”。
技术不仅能改变世界,也能掀起革命。
2)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力量加速传播
近几年,各大媒体平台的崛起为传播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融合性媒体越来越多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互联网也打破了许多时空的间隙和隔阂,甚至是众多社会系统,给大量缺乏交集的阶层、地域、行业群体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其中,自媒体的发展让普通人相信自己的声音可以被人听到,尤其是作为舆论先锋的互联网人,借由头部的自媒体大V进行观点输出,任其发酵,由此形成更为客观的立场和多维度讨论空间,最终使得此次事件得到大范围传播。

△ 自媒体对996的相关报道
3)资本寒冬加剧 道路暗无天日
一方面,结合近期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2018年各行各业的全线溃退,大幅度压缩了企业的生存空间,进而加深了普通员工的压力,最终导致裁员潮爆发,企业缩招,大量公司取消了年终奖发放,薪水不增反降,甚至投资血本无归。
2019年初,中国股市莫名其妙的猛烈拉升和楼市小阳春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使人再次感觉资产性收益远远大过了劳务性。如此看来,996的劳动付出就更显得没什么性价比,在多方面合力的作用下终于爆发了这场声势浩大的互联网革命。
另一方面,人或许能忍受一时劳累,但也很难背负起无希望无止境的压榨。北上深大多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制一直都是996,为什么最近才成了热点?
对于一个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前几年再苦再累,只要能在一个好公司奋斗上几年,积累足够的资本去买车买房在大城市扎根,从而实现阶层的跨越并非毫无可能的事,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吃苦耐劳默默忍受工作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价物价水涨船高,自媒体刷屏的文章下是国内私企公司月薪过万的员工都无法支付起深圳的房子,甚至作为业内巨头的华为都搬离了一部分去了东莞,996这件事让无数人再也看不到改变阶层的希望。

△ 2019年2月深圳新房成交情况
至于创业者、投行咨询,以及被真正的血汗工厂剥削的黑劳力,996对他们而言是天堂模式。相比于前者能从工作中获得的高收益,普通人享有的似乎只有作为劳动力的被剥削。

02   我们到底如何去看待“996”工作制?
1)“996”模式本身具有弹性和空间
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性质具备临时性、突发性;高度的协作性;门槛低,从业人员能力良莠不齐。而传统制造业的性质是任务固定,每项任务流程固定;无需协作,只需要照顾好机器就好;门槛低,但从业人员能力不影响机器的运转。
有趣的是,传统行业的机器是24小时运转的,但考虑到工人们的承受能力,往往会实行阶段轮岗制度。而互联网行业的机器几乎是24小时自动运转的,除了个别运维、客服之外,大多数人不需要执行分段倒班制度,但依然要保证能快速响应临时突发任务,工作时间除了覆盖整个白天外,8小时显然有些不足。
早期的农业时代,工作时间是根据黑夜和白昼的切换来实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工业革命时代,工作时间被定格在了8小时的轮班制度。然而步入互联网时代,8小时工作制显然不符合发展需求了,这个时代讲究覆盖和响应,于是就诞生所谓的“弹性工作制”。
以运营岗为例,大多数从业者处于身处各地都要随身带着电脑的状态,甚至吃饭、朋友聚会、周末出行都需要精神紧绷,24小时待命。不在公司不意味着不上班,因为随时都会有突发事件、热点新闻的发生,所以要随时随地快速做出反应。

△ 新媒体人必备技能
而12小时制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做够12小时。互联网行业并没有所谓工时制度,不是计件工作,所有产出都是结果导向。如果你能够在4小时内完成工作,又没接到新的任务,那么剩余的时间对你而言就是自由的。
传统工业时代里,你不得不守着机器,就算出去上厕所的请求都可能面临被拒绝,抽烟更是不太可能。但现在,你可以自由出行抽个烟买杯咖啡,甚至休息时间跟同事打打王者,这与之前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
2)人力资源水平低会影响老板决策
对于多数老板而言,他们本身也不清楚应该如何分配工作才合理。评估员工效率,用目标去管理员工等方式都会存在一定的判断缺失。
比如说,一个项目安排了3个人去做,计划5天得出效果,但最后发现这3个人只用了3天就完成了工作。同样,一个项目安排了2个人,计划3天完成任务,最后2个人加班加点,超过12小时的工作时长还没法完成。那么老板可能就需要去调整人力资源,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去重新分配。
再者,企业也可以使用目标和激励手段来管理员工,可以是期权,也可以是奖金、福利,甚至可以是公司内的表彰,来鼓励员工尽快完成手头工作或是在本职工作外拓展新的成就。
这一点,美国企业就做得比较好。美国文化推崇努力,赞赏多劳多得。只是制度更细致,更人性化。谷歌就非常推崇员工下班以后继续发明创造,去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他们有一个20%的制度:员工要花费自己工作时间的20%,用于设计与本职工作完全无关的科技创意。
谷歌的无人车、环绕地球的WiFi气球计划都是20%业余时间发明的产物。如果创意过关,企业还将拨付资金加以扶持。谷歌很多的储备项目都源于员工20%创意发散的这一制度。知识产权,毫无疑问是企业与员工共同持有。

△ 谷歌的WiFi热气球
然而,大部分中国互联网公司不会精细化管理,那只好粗暴的来一招996。最终让员工为老板在战略上的无能买单,缓解自身的焦虑。
3)“强制996”就应该抵制
为项目加班完全值得理解,但如果要求每天必须“996”似乎显得不可理喻。
过度加班是一个边际收益递减的事情,在没意义的事情上耗费的时间越多,只会显得你的效率更低,且大脑运作速度变缓,这一状态最终会造成认知能力减退。
商界早早吸取了这个教训。于是在19世纪,老板就被迫将时间压缩至10小时,管理层惊讶地发现工人的实际产出增加了,意外事故和错误的发生概率也大大减少。一个世纪后,哈佛商学院教授Leslie Perlow和Jessica Portery也证明,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充分休息是他们拥有高效率的保障。
工作的时候,每个人也许都只是生产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唯一用来喘息的机会,是工作以外的时间。你可以选择提升自己,做感兴趣的事情,阅读、看电影、料理、绘画、组织活动、甚至跟朋友一起搞副业,但这些东西对于老板而言是没有价值的。
就连马老板,自己也是靠着“不务正业”而并非996获得成功的。在大学教英语的马云利用业余时间成立翻译社,因为翻译社的工作结识了一名外教,才有机会参观国外的公司,了解到互联网未来的可能性,于是开始寻找机会创业。如果当时学校校长逼迫他996给学校做贡献,那么今天我们大概率是见不到淘宝的。

总结
中国业界普遍弥漫强制性996的情况,其实质是资本家想尽办法压榨劳动者,工作时长已经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如果国家法规不及时出面干预,《劳动法》被任意突破底限,国家都被资本意识绑架。法理虚设,全社会都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科技业界996横行无忌,不仅让人看出司法缺位、群体的发声无人回应,还让人切身感受到,整个市场资本化的积累过程还很原始,充斥着偏激和野蛮。资本主义的弱点全部、集中、剧烈的体现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可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成为推翻旧秩序的后备军。
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被利益割裂的世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注定会有冲突。正面去对抗不合理的要求并无需苛责,但要警惕被资产阶级伪善的价值观洗脑。不停地透支着自己的身体,获得与付出不成正比的回报,这并不会让自己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历练,反而最终会成为流水线上麻木的螺丝钉。
马老板告诫我们年轻时要奋斗和努力,这是正确的。但很多年轻人却混淆了概念,你要做的是为自己工作,是利用工作提升自我,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聪明点的,你应该想的是如何去利用公司赋予自己价值,如何去压榨公司的价值来成就自我。(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参与讨论

  • hongru33

    大部分中国互联网公司不会精细化管理,那只好粗暴的来一招996。最终让员工为老板在战略上的无能买单,缓解自身的焦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