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app,让80%用户只看一眼就卸载?

产品开发
市场部网
2018-09-29
三节课

前些日子,我在易观千帆上查找数据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
在一款产品的次月留存率普遍在40%—60%的情况下,某款产品竟然出人意料地做出了这样的成绩:次月用户留存低于20%。
我又顺着产品榜单一路追查下去,翻了几百款产品后,发现三款次月留存低于20%的社区类产品,分别是:微视、百度知道和soul。

▲ 微视次月留存率

▲ 百度知道次月留存率

▲ soul次月留存率
我也忍不住好奇起来,究竟是怎么样的用户体验、流程和运营才让它们的数据如此惨淡。仅仅是稍稍体验后,我就发现了很多槽点,大家搬好小板凳,听我来说说。

内容距离用户太遥远,无法感知
点开百度知道之后,在首页上,首先我看到这样四个问题:
“虎皮鹦鹉和云斑鹦鹉哪个聪明些?哪种比较好养?”
“我有一枚同治通宝 背面满文 问下背面的满文是什么字”
“关于徐向前,这样的一位天才军事家,是什么让他不得重用?”
“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是哪位名家所说?
看的过程中,我内心是一个又一个的这是啥??
虎皮鹦鹉这两个词组起来就就已经足够让人脸圆(划掉),让人头大了,我也没选农业作为我感兴趣的领域啊,而且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鹦鹉。。再说我现在这工资水平我连我自己都养不起,我为什么要养一个鹦鹉?
但这还没完,继续往下看,还发生了一桩惨案,在看到“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是哪位名家所说”这个问题时,我一个手抖竟然点进去了。
答案说是张爱玲说的。

我就这么黑吧,不是,这么说吧,就是比张爱玲矫情一万倍的胡兰成都不这么说话。大家可以考证一下,这句话如果真是张爱玲说的,我学习NBA球星奥尼尔,直播亲驴屁股好了。
再点开灵魂交友软件soul,经过了各种对我来说相当boring的测试之后,我终于被分配到了低调学霸星球(怎么说呢,其实我真的既不低调也不学霸),然后页面就跳到了广场页面,看看有没有啥内容吧——
诶,头像是星球标识。

看不到漂亮小哥哥小姐姐长什么样。算了,灵魂交友=不看脸交友,我也不能俗。看看大家发的内容吧,前四条连着的内容是这样的:
“早上吃个橘子,提神醒脑呀”
“全世界都在看iPhonexs 我去看看iPhone 7 降价了没”
“说好的新耳机呢”
“我焦虑 我懊恼 我发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反复发牢骚”
(注:虽然我负责责编的文章也经常有错字,但上边那句话里的错字是引文本身的...)
看的过程中,我内心又是一个又一个的这是啥??
这也不是灵魂交友,这基本可以称为是心理咨询式交友。鉴于所有用户都没有名字,我们可以把所有发内容的人都抽象为同一个陌生人(毕竟我对所有人都没有具体感知),谁会对一个陌生人早上吃完橘子,然后去看手机降没降价,看完发现诶怎么耳机找不着了,最后因此陷入抑郁的日常感兴趣?
这内容和我的距离简直可以说超出我和我暗恋的人的心理距离了,一早上来写稿,我就体会到了我生而为人能体会到的最大距离。(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内容套路过多,尴尬
尴尬,和冷场并称为当代人类最恐惧的两大社交情景。
微视上的视频能有多尴尬,我给大家试举一例:(为了留着视频给大家举例子,我在这些尴尬视频上都点击了喜欢,要是有人因为我标记的喜欢而follow了我,我很可能就找到灵魂伴侣了)
视频内容:
在一辆不动的公交车内,有女一号女二号和男一号三人。
男一号站在女一号旁边,把她的手机拿过来放到自己包里,女二号见到这一幕拿一个黄绿相间的儿童手枪(???)向女一号呲水(???),意在提醒她手机被人偷了。女一收到提醒后,转向男一号说“老公她呲我”,男的顺势把喝了几口的矿泉水洒向了女二号。女二号湿着头发一脸委屈地说:两口子啊。。
灵魂摄手开拍瞬间,能击碎万颗心。
其实呢,这个故事就是要制作误会和反转,借助误会打开戏剧性。说白了是要演个小品。
但首先我看短视频并不是要看小品的,在不告诉要开演的情况下,硬要尬演,还要该配合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我真的做不到。
另外(此处我要显露一下我低调学霸星人的广博学识了):就讲故事这件事而言,观者内心戏剧性的发生是建立在人物内心戏剧性发生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冲突之上。
举个例子:在埃科的《波多里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宽容地认为你希望成为一名谎话王子,但是现在,你却让我认为你希望成为上帝
人物内心的转变是打开真实性的第一把钥匙。戏剧性在此立足。
所以——要让上边这个尴尬的短视频有吸引力,要想办法突出女二号前后的转变,让这个转变更加可信才行。
好了,收。不扯艺术了。
以上的论述换个说法就是,短视频表演的精髓在于——不让用户觉得你在演,是自然地搞笑,这种艺术形式最大的套路就是要深深地把套路掩藏起来,让用户看不到。
微视,可能是我见过所有产品里内容最尬的。
百度知道的套路同样多。
而且它的套路完全违背了它作为一个问答社区的本质,我问一个三个字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回答三百个字。所有的答主都像机器人一样,抓住题目中的一个关键词,敷衍(搬运)出一篇长文出来。
举例,用户问——
“泰迪(一个月大小)一天该吃多少粒狗粮”?
最佳回答,即放在主页的回答,实际在答1,每天要吃几顿?2,贵宾犬的介绍,包括有什么名称,发展历史和性格,还有狗的步伐——因为这条回答最后说,狗的步伐有力而自信。
就这么说吧,提问的人和答主要是一对情侣,他们可能会打起来。
再往下看,下一题用户问的是——
竹鸡有哪些生活习性?(我再强调一下,我真的没有选过农业或者动物作为我的领域。。)
实际关于竹鸡生活习性的仅有两句话,之后又开始了长篇大论对竹鸡的百科式介绍,说它有三个别名,分别为“泥滑滑”、“扁罐罐”、“竹鹧鸪”下边起码附加了300字不知所云的介绍,恕我直言,我就是参加三星智力快车,我也并不需要了解这些。明显凑字数嘛。
答非所问到这种程度,我想知道,在产品的眼中,用户是来干嘛了,学习百科全书吗?所以运营人员到底是对学习有误解还是对知识有误解还是对人有误解,还是都有误解。。感觉只有这三重误解合起来才会为用户提供这种内容。。
就算你要做冷知识,冷得也太不性感了。

社交上的性冷淡风
进入百度知道和soul,就是感觉进入了一个荒城。
我有一位混迹互联网多年的好友,对资本驱动下疯狂做社交的产品表示出不屑,曾经试图做出一款反社交产品,大家都不和别人说话。其实不用再做了,百度知道和soul做的挺好的。
我注册了soul之后,点击星球上无数个我的soulmate,看看他们的主页,但是根本分辨不出他们的灵魂,语音和别人聊天这种比TNT还吵到别人工作的事情,我一个新媒体小编,怎么可能用的上。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没人勾搭我一下,发了一条测试广播,有几个人点赞,后来也就凉凉了。
百度知道我就更不说了,我能和谁聊天,都是搬运百科的机器人,我为什么要和机器人说话。。
只破不立不是好新媒体人。要是我是这几家产品的运营,这么做没准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 调整文案和推送机制,让内容可感知
我们来对比下百度知道和知乎的首页:

从直观感受上来看,我对百度知道上的两个内容都不感兴趣,但是知乎的内容,即使我是路人也不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愿意点击开看看。很重要的原因是,知乎上的内容更加日常生活化,因此也更能够让用户有所感知。
如果是相对专业的内容,可以用精准推荐的方式触达用户,避免让不相关的用户产生困扰。
从文案措辞上,也要尽可能和用户发生关联,让用户明白题主在问什么。
“提起公诉是什么意思?”这个标题对我来说完全无感。如果能够提供一个场景,自己在哪个场景下遇到“提起公诉”这个概念,甚至可以表述一下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然后再求助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有问题,这样无论是路人还是专家都会更加感同身受,更能体会,而不是觉得问题怎么都莫名其妙。
▌ 内容供给端,提高创作者准入门槛,或提供专业培训
用钱激励用户生产,比如网上流传的微视奖励制度,50元/万次浏览,吸引的一定是对价格敏感的人,而且,签约的人肯定会玩命生产内容,一旦他们生产的内容很尴尬,而随着这些内容慢慢积累,就会非常伤害现有用户的使用体验。
事实上,用钱刺激大量劣质内容的生产,只会产生负面的作用,毫无裨益。
所以既然要花钱刺激内容生产,就要尽可能地生产优质内容。从技术上来看,可以适当提高内容生产者的准入门槛,例如,如果谁想成为签约作者,要先提交十个短视频,经官方相对专业的团队审核,这些内容达到及格线上,且符合产品调性,再同意签约。
当然,针对签约的作者,也可以定期提供一些培训。尽管微视是委托一些MCN平台来管理作者,但定期培训也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 找准定位
对于百度知道而言,如果想做一个普通的问答社区,可以大力向知乎学习,内容和呈现上提升用户的可感知度。
如果真的希望延续社区已有的冷知识风,也可以考虑将冷知识走到底,做一些性感有趣的冷知识。可以参考寺山修司的《幻想图书馆》,作者畅谈头发的典故、青蛙的趣闻,后宫的传说,拷问的艺术,但以相当有趣和性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不是写冷冰冰的百科全书。

每条50元让大学生或者是一般的从业者每天转载百度百科,不如每人给500元,专门生产一些有趣有温度的内容,将冷知识这一小块做精,也一定是可以吸引用户的。(是不是想想都很刺激)
对于soul来说,也要定位好内容的。如果说只是一个树洞,就要同时承受用户流失非常严重的情况,因为,一个陌生用户的碎碎念真的毫无吸引力。
其实也可以定位成一个情感分享社区,因为,作为一款社交类产品,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慰藉。与其让用户每天碎碎念,不如引导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或者一些生活趣事,其实可以向虎扑的步行街学习,通过故事、事件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增进互动。在此基础上,改变分发方式,将头部的优质内容展示出来,提高基于内容的用户留存。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