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吴亦凡,如何看好这场热闹?

营销管理
市场部网
2018-08-01
营销没有圈

上周,一场体育圈与饭圈的跨界互撕意外刷屏,据说,吴亦凡亲率3000多万粉丝围攻虎扑,结果被66万直男团打的落荒而逃,都说看热闹的不嫌事大,的确,我们吃瓜群众都是看热闹的,但这个热闹怎么看,却也有门道。

1
先复盘一下这场饭圈与直男团的世纪大战。
事情起因于虎扑网友在论坛内搞的一次评选,吴亦凡被评为“最讨厌女朋友喜欢的男明星”榜单中的第一名,进而引发了虎扑网友关于吴亦凡“只有一副空铺囊”、“没有代表作品”、“演技差”等等的讨论。
而这些讨论恰好被吴亦凡的粉丝看到,并收集起来在微博上号召同伴去围攻虎扑,可是虎扑有一项奇葩规定,新人注册必须答对20道题才能成功并获得发帖资格,不是长期泡在这个论坛上,对于虎扑的整体风格(包括内部语言体系、用户审美标准等等)有一定了解,这20道题是万万答不出的。梅格妮(每个你,吴亦凡粉丝统称)们向来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结果这第一仗就如此惨烈地败下阵来,不得不将战场转移到其他阵地,比如微博、APP下载区,甚至自己的男朋友。这几天有一张微信聊天的截图非常火,内容就是吴亦凡女粉丝要求自己男朋友卸载虎扑APP,而男方不情愿,结果女方竟然提出分手来要挟。

不管是真是假,至少说明了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
而JRs(虎扑网友的统称,可以理解为“贱人们”,也可以理解为“家人们”)们,面对吴亦凡粉丝的围攻,虽然人数远逊于对手,但毫不示弱,有人挂出了吴亦凡演唱的无修音现场版《Bad Girl》音频,调侃其唱功,有人在淘宝上发起售卖虎扑账号,标价9999999元,赤裸裸对吴亦凡粉丝极尽嘲笑。


2
3000多万梅格妮打不过60多万JRs,看似不可思议,但如果你了解了虎扑是怎样一个社区,你就不会怀疑他们的战力。
资料显示,虎扑由铁杆公牛球迷、留美博士程杭在2004年创立,最初的目的是为国内球迷第一时间提供NBA的新闻资讯。后来各种体育爱好者涌入,虎扑社区也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以体育为内容,以直男文化为调性的网络社区。

虎扑与豆瓣,堪称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两朵奇葩,两者均崛起于门户时代,并亲眼目睹了门户的凋零,与他们同时代的网络社区,大部分淹没在时代洪流中,少部分活下来的也转投了其他行业,只有他们带着历史的陈香活了下来,并且大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势头。
他们的生命力为何如此顽强?这要从他们的圈层文化说起。
我们都知道,豆瓣是文青的聚集地,虎扑是直男癌的重灾区,两者都有鲜明的亚文化标签属性。
亚文化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的,主流文化即大众文化,往往没有特色,太宽泛,是一个长期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结果,是一锅大杂烩。而亚文化往往有非常鲜明的主张,清晰的诉求和表达,甚至有统一的区别于大众的话语体系,因此,基于亚文化形成的圈子更加封闭,也更加团结有力量。
饭圈跟虎扑直男团都属于亚文化,但对比之下,虎扑的价值观更鲜明,文化属性更强,组织更有序,情感共鸣也更广泛。
这从答题这一细节上就可见一斑,虎扑有意为自己的社区设置一些“壁垒”,通过答题考验的方式避免鱼龙混杂对自身文化的侵染,以保持其纯粹性。这相当于一种入会仪式,通过近似洗礼的方式,加入进来的新成员会更加认同社区的价值观,也会更团结。
而大多数饭圈,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向心力全凭偶像一人,这样的连接比普罗大众要强,但遭遇虎扑这种强价值观、强组织的对手时,败下阵来就是必然。

3
娱乐无对错,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对战中,注定双方都是赢家,因为越骂传播的越广,会吸引更多同好前来观战甚至参战,也会带来大量不明真相群众的围观,品牌流量和知名度必然会得到大幅跃升。比如,在此次骂战中,虎扑步行街的微博粉丝增长了8万多,而吴亦凡也先后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
今天引述这个案例的意义在于,它用生动的实战演绎让我们看到了圈层的真实存在,以及基于圈层传播的巨大威力。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圈层化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群分布的基本形态,也是企业营销绕不开的命题,因此,掌握圈层的特质和运行规律就变得紧急而且必要。
首先,圈层都有封闭性、排他性。
这件事充分告诉我们,我们的社会并不是平行无阻的,而是以圈层为单位存在的,不同的圈层之间如同分处两个平行世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甚至有的连“声”都闻不到,压根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大量实例可以印证这一理论,比如试着想想这些问题:战狼2是最先从哪里火的?拼多多号称3亿人在用,为什么你没用过?王菊刷屏的时候,为什么你的朋友圈里没看到?还有此次刷屏事件,你又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
想想都觉得后怕,这么多流行事件与我们无关,是不是我们感觉迟钝了,跟不上潮流了?不,这一切都是因为圈层。
圈层并非新生事物,早在以前就有,比如票友、笔友、棋友,只不过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圈层的组织成本,让它越来越显性化和泛滥了。
对互联网,我们存在着一个极大的误解:大部分人觉得互联网带来了连接革命,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和开放。其实不然,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将我们的社交结构从线下搬到线上之后,我们的信息反而更闭塞了,有句话说的好,你关注的就是你的全世界,我们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自己的圈层,可以选择关注什么,不关注什么,而关注之外的世界正在被你慢慢遗忘和忽略。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朋友圈里刷屏的是吴亦凡虎扑撕逼大战,有的人朋友圈里是疫苗造假、性侵,而有的人是拼多多……
圈层无高下贵贱之分,只是一种社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了解圈层是为了更好的传播。
其次,圈层的力量来自亚文化。
圈层的传播力和商业价值主要决定于其文化内聚力。文化认同是圈层联结的纽带,也是其力量的源泉。
比如,此次事件中的对阵双方,其凝聚力和斗志都是因为对各自文化和信仰的坚持,吴亦凡粉丝捍卫的是偶像所带给她们的美好生活幻象,虎扑网友捍卫的是直男价值观和对伪女权的排斥。
大卫·雷斯曼对大众文化与亚文化,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大众文化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赋予的风格和价值”,而亚文化则是“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风格”,所以,在商业中,小众往往引领大众,亚文化比大众文化更有力量。

文化、信念、价值观的认同,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虎扑创始人程杭曾不止一次向外界描述过他脑子中的这样一个场景:一群人在看完一场球赛后,坐到一个烧烤摊一起撸串儿,而在此前,或者有人要开垃圾车、或者有人要写程序代码,在此后,他们还要回家喂狗、还贷款、带娃儿,而这段在烧烤摊儿的时间,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在程杭看来,虎扑就是这张桌子。大家可以不论专业、不管月收入高低一起欢呼,而这种身份的标识就好像是一种暗号,这也是虎扑真正的价值所在,它超越了某种边界,突破了某种束缚。
是的,只有文化、信仰、价值观可以突破这些世俗的边界和束缚。
最后我想说,圈层是真实存在的,对于这一点不要再心存任何怀疑,社交媒体时代,传播只有一种实现路径,那就是圈层引爆——小圈层发酵,外围层渗透,大众层引爆。
从明天起,营销的任务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好好研究圈层,利用圈层。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