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了几十亿学费,恒大冰泉的“毕业”心得来了......

案例资讯
市场部网
2016-09-30
品牌学堂

世界真凑巧,就在9月28日当天,我还在某一个活动现场,听着某策划大师讲解他如何策划恒大冰泉的“成功”案例。而也就在同一天,却看到了铺天盖地的这则消息:恒大集团旗下矿泉水、粮油和乳制品被以27亿元出售,今后将完全回归地产主业。
真有意思!既然是这么成功的策划、那么土豪的传播,为什么还会有如此结局?
小小的一瓶水,为什么在农夫山泉等品牌手里会玩得风生水起,而在恒大的手里却只能折戟沉沙?
我觉得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是战略视角,一个是战术视角。
1、战略视角
俗语说“隔行如隔山”,这话真的不假,起码恒大就“献身说法”“以身试法”就给人们上了一课。
如果把恒大贱卖食品整体事业这件事儿拔高一个维度看,我们可以说这是企业多元化战略的一次重大失败。
同样是地产企业卖水,其实还有一个“经典”案例,就是1999年万科地产为了专注主业,分别将怡宝饮用水和万家超市卖给了国有企业华润集团。
当时,这两个被万科卖掉的品牌,都已经在华南地区具备了很大的影响力与盈利水平,并有能力冲击成为全国性品牌,而且这两个品牌与万科品牌没有任何的关联影响。但即使如此,万科还是能够坚定做出专注于住宅地产的战略决策,也才成就了今天万科中国住宅地产第一的位置。
两家企业,一个是停止多元化专注主业,一个是在主业外开展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到底选择多元化与专业化,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一直是企业界、学术界热烈探讨的话题。两种战略孰优孰劣,也似乎很难定论。
企业要想持续乃至快速做大,开展多元化的产业组合或产品线延伸组合也是正常的。多元化的选择,可以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现有的人才、技术、渠道和市场等资源优势,强调“整合”效应;也可以是纯粹的“资本”运作,各产业由于相关性弱,均独立运作。
恒大向着远离地产主业的食品饮料行业多元化,在不可能借用现有的任何优势的情况下,而又没有实行单纯的资本化运作,而是采取了自建新业务体系的第三种方式。
但企业的决策思维还保留着地产大亨的土豪惯性,只想快速靠资本投入砸开市场,对市场判断、顾客和竞争的研究都不足。所以,才会提出产品上市第一年达到100亿元、3年达到300亿元的“荒唐”目标,因为,在2013年,中国张高端水市场才不过50亿元,饮用水行业的总体销售额也才不过300多亿元。
恒大掌门人许家印曾说过,恒大的品牌就是他多元化计划的最大推手:“以恒大目前的规模来说,如果不走多元发展战略,就等于浪费企业品牌,也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从战略决策和行动的角度而言,可以看出恒大当时多元化决策是有些盲目性和冲动性的。
多元化,有成功的榜样,但有更多失败的样板。为什么很多企业就因为盲目的多元化而摔跟头乃至破产?总结就四个字:不——务——正——业!所谓“正业”,就是企业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创始发家的事业。尤其从历史时间延长线角度看,世界各国多数的百年老店,无不是依托主业而“长寿”的。
很多企业本来主业还是活的不错,但就因为贪多求快,不踏实深耕主业,而成为机会主义份子。目前全国有13万多家房企,这其中一定有很多“外来”的钻营者。
360行,行行出状元,但这“状元”只能由真正专注的企业获得。万科一直心无旁骛地专注地产,所以能有今天的行业第一。
“巨无霸”型的集团企业,毕竟是少数,而且,这样的企业,通常也会有一个最核心的主业,或者至少各个产业之间有分明的主次。即使你的企业、品牌所在的市场规模有限,但只要深耕和坚持,就很可能成为行业或者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2、战术视角
战略的意义要要高于战术,它决定了行走的方向和资源的投向。但在战略虽有不足和风险,却并没有根本性错误的情况下,战术可以起到一定的乃至有力的纠偏作用。
关于战略和战术,有种这样通俗的表达: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战术是正确的做事。战术是对战略的执行。虽然战略优先与战术,但这两者应该是同等的重要,只是开展的阶段不同。
而且,我认为,战略和战术也是相对而言的。恒大切入高端矿泉水这个市场,相对前面谈的多元而言是一种落实层面的战术,但相对更加具体的品牌营销行动而言,它是一个营销战略决策。
从营销战略层面而言,恒大冰泉并没有错误。因为,“高端”矿泉水市场,符合人们的消费升级的需求,确实是一个新兴的有较大增长潜力的市场,而且,国内目前这个市场的竞争还不十分激烈,强势品牌也还没有出现。
所以,恒大冰泉如果能在营销战略及战术方面避免接连的“失误”,也许结局要比今天更好。它的营销战术失误都有哪些?以下是我的个人之见:
1、品牌命名
“恒大”作为地产品牌,应该说已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资产,但用在矿泉水上,就并非是“资产”。
学术上品牌资产的维度包括: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品牌联想和其他(商标)等方面。这些资产“恒大”都具备,但落实到“恒大冰泉”产品上,知名度、认知度可以通过重金传播实现,但品牌的美誉、联想却不可能同步发生,尤其是恒大品牌本身的含义相对品类属性而言缺乏鲜明的联想,远不如昆仑山、农夫山泉、依云来得直接、干脆和美好。
2、产品包装
一款高端水,就应该具备“高端”的颜值,至少应该有独特的差异化造型,但看恒大冰泉的瓶形,和普通水一样普通,根本感觉不到颜值和调性。
此外,包装所选用的的颜色也过于大众化。用蓝色,可以说和主要竞争对手依云、农夫山泉、昆仑山等等比较确实算是一种差异化,但关键就在于其如蓝天一样的蓝色的“色相”很普通。
而从颜色而言,蓝色有无数种,品牌应该选择一种与普通蓝色差异化的更有质感的蓝色,这种同一色相的颜色质感差异,酒类、化妆品和珠宝首饰等品类就非常看重。
3、视觉画面
看过很多恒大冰泉的海报,设计的完全是“大众化”路线,根本和“高端”不沾边,这也和品牌的整体定位是完全相矛盾的。
4、传播语
自2013年上市到现在,恒大冰泉的广告语换的次数太多。
“和恒大冰泉美丽其实很简单”
“天然冰泉,美丽永恒”
“一处水源供全球”
“长白山天然矿泉水”
“不是地表水”
“长寿之源”
“天天饮用,易于健康”
“天天饮用,健康长寿”
“喝茶甘醇,做饭更香”
……
至少如果你随便“百度”一下,看到的一定比以上列举的还要多。
美丽、健康、长寿、水源……它似乎什么好的属性和价值都想囊括,但什么都是也就什么都不是!
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更换这么多次传播语,一方面是其品牌人员传播意识不足,更主要的是其策略上“销售主张”的飘忽不定。
我想这一定是受到农夫山泉等强势对手的影响,既想差异化,又似乎很难找到突破口的缘故,所以最后就迷失了自我,诉求语难以“从一而终”,真正发挥效力。
其实,透过五花八门的诉求语,恒大冰泉想表达的核心概念不外乎:优质的水源地、高品质的好水。只是,表达的语言技巧实在也过于“大众化”。
这方面,看看同样打水源地的农夫山泉,不仅用“我们不生产水,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做品牌感性诉求,更用“弱碱性水”“低钠淡矿泉”“充气天然矿泉水”等理性诉求深入沟通;而且,同样表达长白山水源,农夫山泉高端水祭出的是更加具体的产地“莫涯泉”,显然更让人感觉真实、特殊而可信。
5、价格策略
恒大冰泉500ml的价格,从早期的5元、4.5元,一路下行到今天的2.5元,其他规格也是同步做着滑梯。这是基于竞争和发展的无奈选择,也是节节败退的象征,更是慢性“自杀”的节奏。
价格是品牌策略,也是营销策略的重要因素。所谓“高端”“低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价格。恒大冰泉价格一路下滑,并非是“高端”水市场的问题,而是品牌营销策略和前面分析的各种战术表现的综合结果而已,也是企业经营困境的无奈而痛苦的选择。
高端水市场,近些年随着竞争加剧,整体确实有价格下降的趋势,比如,依云现在普通瓶装的500ml的水京东价格已达平均5元左右一瓶,昆仑山矿泉水510ml 平均价格在3.7-4元,这对恒大冰泉肯定构成最直接的销售压力,因为恒大在水领域的品牌力要明星弱于前两者。
但降价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你的成本能否跟着同步下降。如果可以,那么重新修改定位到低端也未尝不可。否则,亏损就是大问题。
而据我所接触过的一位恒大冰泉大区经理透漏,因为恒大只有长白山一处水源地,辐射全国的物流成本及很贵,因此,价格不得不买的高些才能盈利。但恒大冰泉的品牌力,却难以支撑与依云和昆仑山一样的价格。
而农夫山泉,由于全国分别有多处水源地,价格调节幅度和压力相对则小很多。并且,农夫山泉也是“一处水源供全国”的长白山水,被塑造和定义成高端形象,溢价空间大大提升,也避免了恒大的困扰。
结语
关于恒大冰泉的失误,有人总结的可能比我还要多。但我认为,决不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也不应该一味抱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而应尽力客观,这才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所以,本文中也有一些对恒大战略战术的肯定之处。
进入饮用水、粮油、乳制品等消费品领域,尤其在投资最大的矿泉水领域,恒大的主要失误在于:
1、踏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却还想以地产思维“另起炉灶”闹革命。
2、抱着做“高端”的心,却在营销上一直干着“低端”的事儿。
3、过于急于求成,想要地产一样的“暴利”和“爆发”,却违背了高端水的行业规律。
恒大由地产进入快消领域,结果消失的也很快。同样的,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也纷纷冒进地产行业,结果很多也是流年不利,乃至导致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
但能选择尽快的退出不熟悉的领域,恒大这种“壮士断腕”、迅速止血的做派,表现出了另一种值得钦佩的勇气和明智。
毕竟,选择多元化之路,一定要抱着能进得去更要出得来的两手准备,否则,没了退路,也就没了所有的光明与希望。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