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向左,朋友圈向右

公关PR
市场部网
2014-08-25
盐科技
退出了大部分微信群,关闭了朋友圈,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同时也是一个实验。作者想测试自己的孤独感和哪些因素有关,最后我发现,没有微信群和朋友圈的日子,我会更加平静,不会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同时,把用来群聊的和刷朋友圈的时间来背诵《宋词三百首》,最后的结果证明,社交APP只会助长而不会抵消人的孤独感。
微信的开机界面,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地球上,浩瀚宇宙,形单影只。微信是要解决人的孤单,但却让依赖他的人更加孤单,同属于微信的微信群和朋友圈,一个产品的两个功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属性。

微信群是男,朋友圈是女
男性刚而有逻辑,沉稳厚重。微信群最初只有40人的时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最适合公司部门建群,同学建群,三五成群的好友建群,那是微信群的拓荒时代,生活上是私密的自留地,工作上是简版的团队协作工具。
女性柔而多感性,像雾像雨又像风。微博渐渐成为媒体,普通用户的声音被稀释后,用户开始用朋友圈PO自己的生活,朋友圈更私密,也许微博上一些已经不适合说的话,特别适合在全是熟人的朋友圈说,而且一个普通用户的朋友圈,活跃度肯定是高过微博,女神发一组照片,点赞和评论能翻出好几屏。甚至在不少95后女生中间,点赞和评论数也是攀比的一个内容,甚至可以用来打赌,这多少有点陌陌查看附近的人,然后几个女生互相比较谁收到的招呼更多的意味。就是这样,用户的双手奠定了朋友圈的江湖地位。女性更爱发朋友圈,因此,大部分人的朋友圈看起来都有点“娘”,而且内容五花八门。
微信群是二奶,朋友圈是小三
聊天是人类最重要的的打发时间的方式,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聊天就和空气一样,很重要,但没人会很在乎。聊天是一种无意识,无计划,无目的的行为。大部分人在微信群里都是潜水,默默翻着聊天记录,遇到跟自己有关,感兴趣的,才会插嘴。通俗的说,人们去微信群聊天,就是为了满足自己聊天的欲望,别无他求,即使是工作群也是如此,想到一件事就说,说完就没了。就像二奶的存在,只是为了解决原始需求。
朋友圈就不一样,除了广告外,朋友圈更多是心情和感悟,或者是定向传播,发一条消息,只为让一个人看到。在发每一条朋友圈的时候,你一定仔细斟酌过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精挑细选了P过的照片,因为你知道,你想让你的内容看起来更高大上,你内心渴望获得更多的赞,更多的评论。甚至有时候你根本没什么心情要发表,就像很多姑娘发朋友圈,今天的雨好大啊,照片是她自己,根本没看到雨,这是刷存在感,刷关注感,又不好意思直接发自己照片这样太臭美,只好言在此而意在彼。
所以,人们对朋友圈是有感情的,起码,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那么几个特殊的人,都有那么一种特殊的情绪,你希望你的消息被TA看到,你希望你加班了被老板看到,你希望你刚刚买的Tesla能被所有人知道。但实际上,真正的社交,是你还没有发朋友圈之前,他们就知道你的心情,你最新的动态,这才是真正的社交圈子。所以,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交诉求,朋友圈是需要,而不是必要,就好比,老婆是必要,而小三只是需要,但即使只是需要,已经比微信群的那个“泄欲”要进阶了很多。
微信群是话筒,朋友圈是喇叭
所有从事IT互联网、VC风投、手游、TMT产业的人都知道,很多行业的爆料都是来自微信群,小圈子传播到大圈子,最后业内都知道了,微信自媒体开始发稿,朋友圈开始刷屏,互联网门户垂直媒体开始跟进,最后纸媒和电媒开始做总结陈词了。这就是大部分互联网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我们可以看到,微信群就是个话筒,有价值的声音可以在极具权威的小圈子里率先传播,通过圈子转播。
在整个传播的环节,朋友圈是最重要的环节,不管是微信自媒体文章写得多么好,不管事件本身多劲爆,只要朋友圈风平浪静,一切的环节到这里就断了,只有经过朋友圈的传播的发酵,最终才能形成大范围转发和传播,然后,不管是人,还是事,还是产品,就东京热了。朋友圈永远是个诞生奇迹的地方,无数的产品在这里走向成功,从美丽说蘑菇街,到后来的疯狂猜歌,再到最近的秘密和围住神经猫,都是借助朋友圈免费的营销了一把。加上各种商家的点赞送礼品,让朋友圈一时间成为点赞圣地,集气100个赞送翡翠项链等等。包括盐科技作者之前的《深圳手游江湖》,《商务的自我修养》和最近阅读量过32000的《ChinaJoy观后感》,都要感谢朋友圈。
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把一篇文章扔到微信群,发红包然后群友转到朋友圈。
所以,朋友圈就是微信群和微信自媒体的喇叭,任何的产品、事件、人物都要经过朋友圈的放大,才能真正形成话题性,形成传播性。
甚至可以说,朋友圈是检验传播的唯一标准。
微信群向左,朋友圈向右
微信群是基于关系链的弱关系社交,尤其是微信官方开放500人群上限后,微信群已经由微信本来的熟人社交渐渐变成了陌生人社交,微信群的内容属性也逐渐降低,而且随着新鲜感的失去,活跃度正在降低。微信群不再是安静的交流净土,开始充斥着各种求点赞,求转发,求认证,小广告。微信群用了半年时间,和QQ群一样了,嘈杂、喧嚣。正因为如此,微信群越来越冷清,冷清到只剩下表情和广告,
朋友圈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各种测试、点赞、病毒营销、香港代购后,依旧坚挺。因为朋友圈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说说——世界上最早的微博,最早最成功的个人媒体。如果朋友圈是一家广告公司,它将是最大的社交网络广告公司,而且几乎是免费的,但这个属性和个人情感表达属性强烈对抗,所以微信官方不停整顿和打击营销势头。微信朋友圈的发展,总是超越微信官方的想象和预设,但还好,总归是在微信的权利边界。
左右是中国人的ZZ倾向,左倾代表着保守,空想,被动,右倾代表着冒进,主观,浪漫。用左来形容微信群再恰当不过,用右来形容朋友圈也再恰当不过。
你是否问过自己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和一个人在微信群聊天,如果不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围观,你们真的有那么多话么?你和这个人单独聊天,内容和在群里聊是否会有很大不同?
你是否也问过自己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你发的任何一条朋友圈,没有一个点赞和评论,你是否还会继续发?你发在朋友圈的话是否是真心话?
微信群没有属性,朋友圈没有边界
微信群看起来是基于通讯录的熟人社交,实则已经变成基于群主的陌生关系链拓展,群组社交变成了群主社交。但还好,都是同性质的人聚在一起,大部分都是交叉关系链。但微信群不像QQ群,陌陌群,其他移动互联网群组APP一样,有强烈的LBS属性或者兴趣属性,微信群往往为了某种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的需求而存在,微信群之所以还没有像QQ群统一PC端群组社交一样统一移动端群组社交,是因为微信群的属性还不强烈,至少没达到非用不可的地步。如果微信群能加入一些QQ群现有的功能,加入传文件的功能,加强和PC端的互通,或许会有很大改观。
朋友圈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或者说微信的边界在哪里,微信自己也不知道。曾经有很多种方向很多种可能,但目前看到的只是游戏,想象中的移动电商大爆发,连接一切线上和线下的商业组织和个人,现在看起来还太遥远。但目前朋友圈能触摸到的边界就是过度营销导致的体验危机,但对于依赖于微信存在的商业组织和个人,朋友圈的价值很清晰,就是病毒式的社交传播,并且屡试不爽。这是一种比微博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更加精准和高效的传播。如果这种传播是用户自发形成,微信是不能过多干预,尽管微信一再强调自己不是营销工具,但是在这个一切都是营销的年代,朋友圈是没有边界的,起码是没有营销的边界的。
微信群是一群人的孤单,朋友圈是一个人的狂欢
微信群是一群人的孤单,和一些没有交集的人,说着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和聋子诉衷肠,和哑巴打嘴炮,和绿茶婊谈一场走心的恋爱,这些不可能的事往往就是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微信群里,无论欢声笑语多么温馨,无论段子多么犀利可笑,这都证明了你当时的无聊和孤单,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半夜给一个个女神问候睡了没,也不会在凌晨三点还有人在微信群问还有没睡的没?社交软件里表情的诞生,就是人足够无聊和孤单的最有利证明,对于孤单的人来说,时间是最不值钱的,也是最致命的,如果有足够的事情填满时间,你是没空去体验孤单的。
朋友圈是一个人的狂欢,看着别人眼里的自己,看着自己眼里的别人,飙演技,晒痛苦,晒感悟,晒幸福,晒悲伤,有样貌的晒样貌,没样貌的就说长得漂亮不如活的漂亮。看见乐逗上市了就转发一下说Michael好样的,好像你和陈湘宇很熟,实在没什么可晒的就天天心灵鸡汤,晒什么就缺什么,这是绝对的真理。回过头看看几年前你发表的QQ签名,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很不好意思?可那确实代表着当时你的心情和状态。
从前,我们的孤单是一个电脑显示器,现在,我们的孤单是一个手机屏幕,从前,我们用鼠标感知世界,现在我们用电容屏触摸世界。移动互联网只不过把孤单从客厅搬到了随时随地。社交APP那么多,为什么我们依旧孤单?科技永远不会人文,硅胶永远替代不了体温。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